马云着急了,高德地图全面AI化
留给高德的时间不多了。
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全面AI化
迫切想要重回巅峰的阿里巴巴,正在AI领域展开一场豪赌。
继近日推出1688 AI版后,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也迎来全面AI化。
8 月 4 日,阿里正式发布新版 “高德地图 2025”,并宣告其成为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 AI Native(AI 原生)应用。
图源:高德地图
这对超 10 亿高德用户而言,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据了解,如果用户想要体验这一版本,只需升级高德地图APP至最新版,再搜索“空间智能”即可。
而主编实测发现,这么操作后,就会来到“高德 2025 内测版” 页面,用户需要在排队预约、获取邀请码后,才能正式进入。
图源:高德地图APP
进入后,用户就会看到高德地图的界面出现了多处改版。几个主要入口中,“附近”被“探索”取代,“消息”则被“对话”取代。
图源:高德地图APP
其中,“附近”更新为“探索”以后,在内容推荐上会变得更加丰富、个性化。
首页则换上了更多内容化的板块,如“周边出行指南”“同城故事”“城市最新动态”等。
其中,“城市最新动态”会展示大量达人用户的分享图文,形式和小红书笔记较为类似。
图源:高德地图APP
而根据页面信息,这些内容都是AI在深度搜索后,结合用户目前的时空信息、历史搜索和导航行为偏好等,“千人千面”地进行推送的。
对此,高德方面表示,日常生活中,并非每个人在每次出门前,都清楚明确要去哪里。而高德地图能够通过生活服务智能体,在出发前读懂用户的潜在需求,基于时间、位置、偏好与环境的分析,推荐最优出行攻略。
在“对话”入口,则新增了一个名为“小高老师”的智能体。用户可以通过与其对话,来获得想要的路线规划。
图源:高德地图APP
据悉,该智能体是高德地图2025通过调用与通义共建的多元大模型簇打造而成,目前已经具备了自主推理、计划、反思和行动能力,能通过调用出行服务、生活服务、空间服务等子智能体和工具链,因时因地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最优出行方案。
而在确定了要“去哪儿”之后,用户还可以在出行过程中享受出行服务智能体“AI领航”的服务。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其最大的亮点是“交通感知预测能力”,阿里对其的描述是如同配备“数字天眼”,可实现“超视距感知”。
简单来说,它不仅看到眼前路况,还能预判前方数公里的事故、拥堵、车道变化。
如果用户在高速上驾车,高德会自动推荐最优车道策略。在夜间低能见度、弯道来车、前车急刹等场景中,它也能填补人眼感知盲区,提前做出及时预警。
图源:高德地图
此外,用户到达目的地后,还能通过空间服务智能体中的AR打卡,享受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
总的来说,通过出行服务、生活服务、空间服务三大智能体,高德地图2025已经完整覆盖了旅程的“行前—行中—行后”三个方面。
不过,用户们对于这一升级,却态度不一。
有人认为,高德在升级后变得更加高大上、更加好用了,出行规划很周全。推荐的东西也更加精准。
但也有人吐槽,高德在升级之后,福利没多少,反而增加了很多算法推荐和疑似小广告的内容,还变得更费流量、更容易卡顿了。
还有人认为,高德地图操之过急,都还没有把原本的一些问题解决好,就大力推动AI化,反而让整个APP更加臃肿,并没有很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近年来,本地生活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
面对美团的稳扎稳打、快手的深入布局、抖音的野心勃勃,以及京东的虎视眈眈,作为阿里本地生活版图中重要一环的高德地图,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也难免陷入紧张与焦虑。
要知道,虽然高德地图的月活跃数在去年6月就已经超过8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德地图都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直到今年2月才首次宣告盈利。
图源:QuestMobile
作为一个工具型产品,用户在高德地图的停留时间本来就相对较短。再加上居高不下的成本和有限的盈利渠道,高德地图自然难以将用户资源变现。
而如果加速商业化,那些目的性较强的用户又势必会感到反感,从而导致用户流失。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阿里集中精力和资源,更加聚焦主营业务后,其他业务集团在重压之下,既要保持稳健运营,又要努力做出成效,难度实在不低。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还被整合为中国电商事业群,而菜鸟、高德地图及虎鲸文娱集团则将被重分类至“所有其他”。对比来看,不少行业人士都认为这是高德地图“被放养”的信号。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德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的破局路径。
而目前,高德地图显然是将宝押在了AI上。但全面AI化到底是“病急乱投医”,还是一味“治病良药”,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互联网下半场,阿里开始着急了
2025年,紧张的氛围持续在阿里内部蔓延。
随着“回归初心、重新创业”的口号被喊起,这个庞大的互联网巨头,在企业战略、组织人员、业务架构上都陆续进行了重大调整。
图源:微博
在战略上,阿里多次强调“用户为先”和“AI驱动”两大重点,试图找到稳定的增长曲线。
在人员上,核心圈高管出现了一场“大洗牌”。阿里合伙人继续精简,9名合伙人退出,总人数从26人减少至17人。
图源:微博
从名单变动来看,退出的合伙人大多是在过去两年离开了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一号位,或是早已淡出一线。而现任合伙人们基本是阿里巴巴核心业务一号位和技术负责人。其中就包括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
可以看出,如今的阿里巴巴更加重视让那些“能够听得见一线炮火”的领导人们站到关键位置。
同时,阿里的核心管理层也进一步年轻化。39岁的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取代彭蕾,成为除创始人马云、集团董事长蔡崇信、集团CEO吴泳铭、集团执行副总裁邵晓锋之外的第五名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所有合伙人里最年轻的一位。
在架构上,阿里则持续“瘦身”,陆续出售了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非核心资产,变得更加聚焦关键板块。同时,随着阿里对各大业务板块的调整合并,其在2023年定下的“1+6+N”业务框架,或将迎来彻底的解体与重建。
而这些变革背后,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阿里等老牌巨头既要进攻、又要守擂,还常面临“船大难掉头” 的困境,压力陡增。
还记得此前,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花名)在离职时,就在内网发布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万字长文,一针见血地指出阿里正陷入“大公司病”的深层困境。
文中,元安从曾经辉煌、外露疲态、内多积弊、原因所在以及刮骨疗伤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犀利地剖析出阿里的痛点。
同时,还附上了自己的七条建议:修复价值观、重整HR体系、改革管理体制、职级公开统一、绩效晋升公示、减冗余停业务、弱运营求真相。
最后,元安还对阿里喊话:“AI来了,接住这一时代吧”。
这篇长文发表后,也引起了许多阿里人的关注,甚至连创始人马云都温情地回复道:“写得很好,祝福你,也希望经常回来看看。”
不得不承认,和元安一样,很多人都无法忘记阿里曾经的辉煌。
但时代日新月异,如何延续这份辉煌、实现“成为一家活 102 年的好公司” 的愿景,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难题。
毕竟,当时代抛弃谁的时候,从来不会说“再见”。在增长焦虑下,巨头们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抢到新的船票。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