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阿里大地震,业务架构重大调整
阿里来到关键时刻,必须大刀阔斧,放手一搏。
阿里巴巴更新业务架构,重新划分四大集团
2023年11月,拼多多市值直逼阿里,引发热议,就连阿里员工也在内网感慨不已。而当时,身为创始人的马云罕见地作出回应,表示“阿里会变,阿里会改”。
此后,阿里确实一路在变革的快车道上疾驰,多次向市场释放新的信号。
近日,这一巨头又在业务架构上迎来重大更新。
阿里官网上,业务板块被重新划分为四大部门: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所有其他”业务。

图源:阿里巴巴
调整后,饿了么与淘宝闪购被整合为即时零售业务,纳入中国电商集团,与淘宝、天猫、飞猪一起。
而菜鸟集团和大文娱集团则被重新划归到“所有其他”分类,和钉钉、夸克、盒马抱团。
据透露,此次阿里官网业务板块划分并不代表组织架构调整,内部汇报暂未发生变化。之后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次调整后,阿里此前使用的“1+6+N”架构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时间拉回2023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1+6+N”组织变革。
时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CEO的张勇表示,这是阿里巴巴创办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

张勇
具体来看,就是在“1”个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6”大业务集团和“N”家小型业务公司,如高鑫零售、银泰商业、阿里健康、盒马、夸克等。
这些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将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阿里巴巴集团则以控股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
当时启动这场变革,主要是为了提升组织的敏捷性。同时,也让各个业务更加灵活独立,从而激发内部创新,拓展组织成长的想象空间。
不过,市场环境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快。随着竞争的加剧,阿里近两年来多次对外强调,要集中精力,聚焦核心业务。
正所谓,“除了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有时候想要成功,就要学会取舍,抓住关键。
其实在这次调整前,行业内就有传言,阿里巴巴的“1+6+N”业务框架或将彻底解体和重建。
相关人士透露,自去年起,阿里内部已不再提“1+6+N”架构。
随后的业务动作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
去年11月,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正式成立,由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整合而来,均由蒋凡统领。
今年6月23日,原属本地生活板块的饿了么和原属“N”的飞猪又并入电商事业部,由蒋凡统一掌舵。合并后,虽然饿了么和飞猪仍将保持公司化的管理模式,但在业务决策与执行方面,都会与电商事业群保持深度协同。
当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阿里的新管理层有意淡化过往的分拆战略,转而更加聚焦电商和AI等核心业务领域。
而在阿里2025年的财年年报中,阿里集团主席蔡崇信、首席执行官吴泳铭也对股东们表示,这一财年,阿里聚焦电商、“AI+云”两大核心业务,成为驱动阿里巴巴长期发展的两大引擎。

2025财年阿里致股东信
从财报来看,两大业务的增长也确实很可观。
2025财年,阿里营收9963.5亿元,同比增长近6%。电商业务(包括阿里国际)贡献了公司58.4%的收入,是实打实的“现金奶牛”。阿里云在集团的营收占比则为11.8%,仍然处于增长阶段。
显然,这次调整也是阿里“聚焦”战略的又一次落地。在调整完业务架构之后,阿里的资源势必会更加凝聚,生态协同的优势也将得到更好的释放。
毕竟,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再次创业”的阿里,积极求变
“阿里仍旧是个大公司,但正在变得平庸。”
这是几个月前,阿里前员工元安撰写的万字长文中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阿里正陷入“大公司病”的深层困境。

图源:微博
而这篇直指要害的文章,也得到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回复:“写得很好,祝福你,也希望经常回来看看。”
同时,马云还强调,阿里巴巴在发生变化之中。就像人的成长一样,阿里的发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过程。
这番回应并非空言。近年来,“重新创业”成为阿里的高频词汇。阿里也一直处于频繁的调整和改革之中。从高层到员工,都在痛定思痛,不断积极求变。
这种变化不只是业务架构上的调整,还有企业战略和组织人员的变动。
阿里对“聚焦核心” 的反复强调,已经不必多说。
为了给具备增长潜力的核心领域“输血”,阿里巴巴不惜壮士断腕,大量剥离旗下非核心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阿里已经通过减持股份、出售资产等方式,回血现金资源超200亿,为电商业务、云智能、即时零售这三大核心战场储备了充足的弹药。
此外,今年阿里的高管层还出现了一场大洗牌。
在6月发布的2025财年年报中,阿里合伙人名单出现巨大变动,退出的阿里合伙人数量高达9位,其中包括张勇、彭蕾、戴珊等元老。

图源:晚点LatePost
39岁的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则重新杀回权力中心,取代“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彭蕾,成为除创始人马云、集团董事长蔡崇信、集团CEO吴泳铭、集团执行副总裁邵晓锋之外的第五位合伙人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所有合伙人里最年轻的一位。
从名单来看,这次退出的合伙人,大多在过去两年离开了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一号位,或是早已淡出一线。
而现任合伙人们基本都是阿里巴巴核心业务一号位和技术负责人,也就是真正“听得见炮火声”的那批人。
可以看出,处于时代转折中的阿里,正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它就如同一艘大船,在转舵之际,最容易面临尾大不掉的困境。只有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才能穿越周期。
互联网下半场,谁能笑到最后
马云曾说:“坏的时候,是容易诞生了不起企业的时候。顺风的时候谁都跑得快,逆风的时候依然能跑,这才是好。”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竞争维度持续升级,让传统大厂的“守擂”越来越难。
在日益严峻的增长焦虑之下,不少巨头都拿出决心,放手一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调整来破局。阿里便是这些主动求变者中的一位。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多年来稳坐龙头的阿里,如今也首当其冲,面临着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压力。
除了同样拼命奔跑的老对手,层出不穷的新玩家们也纷纷冒头,对阿里的行业地位发起挑战。
如拼多多靠极致的性价比打开下沉市场,迅速崛起,一路狂飙;老对手京东深耕供应链和物流,今年还因进军外卖行业出尽了风头;抖音凭借丰富的内容场景,狂揽泼天流量,电商业务也随之高歌猛进……
与此同时,这些竞争者之间也厮杀不止,互相进攻腹地,在一个个战场杀红了眼。
但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行业竞争的残酷,也恰恰是企业蜕变的契机。
互联网下半场的输赢,不会由过去的光环定义,而是看谁能更快适应变化、更准抓住核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混战里,只有扛住压力不退缩、守住优势不松懈的企业,才能真正跑赢周期,笑到最后。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