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王传福出手,比亚迪不给黑公关留活路

科技头版
2025-09-04 09:03

一出手就掐住了七寸。

比亚迪:“龙猪-集车”被判赔201.87万,已执行到账

汽车江湖风云变幻,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然而,树大招风,一些躲在暗处的“黑手”也悄然伸向了比亚迪。

当然,比亚迪也没有干坐着,而是拿起了法律武器。

近日,比亚迪法务部发文称,自媒体“龙猪-集车”及其相关账号因长期发布大量有关比亚迪的不实及侮辱诋毁信息,一审判决认定其构成侵权,判令被告:赔礼道歉、删除侵权言论,并赔偿比亚迪经济损失等共计201.87万元;二审维持原判。

图片

图源:比亚迪法务部微博

近期,经法院强制执行,判赔金额201.87万元已执行到账,同时自媒体“龙猪-集车”及相关账号的实控人向比亚迪予以书面致歉。

随后,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在底下评论称:“比亚迪到了现在的位置和体量,如果有媒体就客观事实进行报道批评,都没问题!有些媒体不了解情况,有些误解性的发布,我们也能接受!但对于黑公关、黑媒体,为了黑而黑,长期针对比亚迪,诋毁比亚迪,我们绝不容忍!本周,还将有一批‘黑媒体’将被起诉!”

图片

图源:微博评论

也就是说,比亚迪这一波还没完,将持续并长期打击网络水军黑公关。

简单回顾一下,从时间线来看,2023年7月,比亚迪法务部成立了官方微博账号,账号建立后的第一条微博就是发布声明起诉“龙猪-集车”。

比亚迪法务部称,新浪微博用户“龙猪-集车”长期发布大量不实信息,恶意诋毁、贬低侮辱比亚迪,对比亚迪品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对此,公司收集、固定大量证据,向有关部门反馈了其涉嫌黑公关的线索,并决定正式起诉“龙猪-集车”,要求其删除相关侵权言论、公开道歉并赔偿500万元人民币。

彼时,“龙猪-集车”以其“汽车达人”的身份,在平台积累了83万的粉丝,其发布的视频内容累计播放量高达1.2亿。

在2023年6月的时候,该账号停更并被禁言。微博管理员发布典型处置案例,称该用户通过账号矩阵造谣企业,炮制虚假概念,搞“流量经济”,因破坏营商环境,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受到长期禁言处置。

截至目前,已经无法在微博搜索到该账号。

去年12月,比亚迪宣布了法院的判决结果:法院认定“龙猪-集车”及相关账号存在严重歪曲事实的行为,侵害了比亚迪的名誉权。最终判令其删除侵权言论,并赔偿比亚迪经济损失等共计201.87万元。

不过,“龙猪-集车”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这个结果,彼时,他用其小号“龙猪的伙伴们”发布长文表达了对判决的看法。

内容中写道:“我跟大家总结一下龙岗法院的判决书要点:1、我发的很多火的BYD不能证明是自燃;2、举例了一堆人说因为我它们退订不买了;3、我名下有集车自媒体公司且业务跟BYD有重合;4、我微博自称接广告,一个视频50万。”

“法院‘酌情’要求我赔偿BYD名誉损失200万+一些杂七杂八的几万块费用,然后微博账号道歉置顶一个月;注意‘酌情’两个字,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也没有看到对方有任何证据。”

他还指出,判决书中忽略了他2020年对比亚迪宋Plus的正面评价,并且对于他被攻击辱骂的内容也丝毫没有提及。

最后,他表示将继续上诉至深圳中院,对一审结果提出挑战。话里话外,“龙猪-集车”都是一副要“硬刚到底”的模样。

到了现在,结果大家也已经看到了——二审维持原判,并且这笔赔款也经过法院的强制执行到账了。“龙猪-集车”的案例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车企纷纷向“黑公关”宣战

当然了,比亚迪也不是唯一一家出手打击网络水军的车企。

除比亚迪外,蔚来、理想汽车、零跑等车企的法务部纷纷积极上岗营业,以更加主动、强势的姿态对恶意抹黑公司的行为进行维权。

像蔚来,在今年2月公开征集“黑公关”和“网络水军”的线索及证据,并为提供者提供巨额奖励,最高可达100万元;4月,推出了“一键上报”功能,据说已收到上千条线索,并取得显著进展,不少侵权账号已被封禁、处罚,甚至有账号已经公开道歉赔偿……透着一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车企们纷纷向“黑公关”宣战,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新能源汽车赛道火热,整个行业的舆论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

当下,产业化、协同化的网络水军已经严重危害了行业的正常发展。大量水军有组织、有规模地针对某个企业发布虚假言论、恶意带节奏混肴视听,会损害汽车品牌形象——而这,是公司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更有甚者,还会严重误导消费者的购车选择。

因此,汽车公司更需要用法律的武器,以强硬的态度对抗无底线的攻击,才能够充分捍卫自身的权利。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指出,面对网络声音,车企要加以甄别,分清敌友。车企法务资源的介入,有可能会阻碍用户正常的反馈。

一方面,公司要利用好法律这把利剑,剑指不实恶意信息,有效处理负面舆情,另一方面也要虚心接受来自用户真实的反馈,促进自身产品的完善与发展,维护健康的行业秩序。

破竹之势下的隐忧与变局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比亚迪以势如破竹的姿态一路狂奔。

先来看看最新销量数据,比亚迪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7.36万辆,上年同期为37.31万辆;1—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286.4万辆,同比增长23%。此外,公司8月出口新能源汽车合计8.08万辆。

图片

图源:比亚迪公告

8月销量同比仅增长500辆。其实从4月开始,比亚迪的月销量就几乎陷入“停滞”,增长曲线平缓。

今年比亚迪还设定了550万辆的年度目标,而这显然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不过,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倒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据CNBC爆料,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于8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7月在欧洲市场的新车注册量仅为8,837辆,同比暴跌40%,连续七个月下滑。

另一边,比亚迪表现强劲,7月新车在欧盟的注册量达9,698辆,同比大幅增长206.4%。

在存量竞争时代,比亚迪“卷”向海外,这显然是明智之举。

再来看看财报数据。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3712.8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011.27亿元增长23.3%;净利155亿,较上年同期的136.31亿增长13.79%;扣非后净利为13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23.15亿元增长10.43%。

拆解过后,比亚迪二季度净利润仅63.6亿元,同比下滑约30%,这是比亚迪自2022年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利润下滑。

彭博社分析指出,市场份额争夺战显然已经激烈到了就连领军品牌也难言安全的程度。

对此,王传福在财报中给出的解释是:“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出现‘一口价’‘过度营销’等行业乱象,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比亚迪公布财报后,股价出现下跌。截至2025年9月3日收盘,比亚迪港股报108.000港元/股,最新市值9847亿港元。比亚迪A股最新市值9775亿元。

图片图片

图源:百度股市通

总的来说,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比亚迪需要不断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变化,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新的高度。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这次马斯克要彻夜难眠了。
王传福称,根据国家去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20%;力争到2035年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我们有理由相信,2021年将成为我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元年。
4月2日消息,市面消息指出,据内部人士爆料,雷军昨日在北京小米科技园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曝光照片显示,与雷军同行的不仅有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还有红杉资本的沈南鹏。据悉,小米与比亚迪之前就在手机零件、芯片投资等方面有所合作。此前,3月20日下午,小米发布公告,正式官宣造车,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且由CEO雷军亲自带队。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8月8日消息,美国《财富》杂志近日正式发布2025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榜单,这是该榜单第二次发布。今年,中国有8位企业家入选,其中比亚迪王传福(第5名)、华为任正非(第7名)跻身前十。其他上榜的中国企业家包括:小米创始人雷军、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
7月12日消息,福布斯中国今日推出2023年50位最佳CEO。本次上榜的还有比亚迪王传福、宁德时代曾毓群、网易丁磊、顺丰控股王卫、携程网孙洁、中通快递赖梅松等。与去年相比,此次福布斯中国最佳CEO的平均年龄下降0.5岁。
7月15日消息,今日,福布斯中国发布2021年最佳CEO榜,小米集团雷军登顶榜首。此外,海康威视胡扬忠、比亚迪王传福、药明康德李革、隆基股份李振国分别位列榜单前五。福布斯中国介绍,今年共计50位CEO登上榜单,对他们的经营业绩考察区间段从2018年开始。标的考察范围涵盖了A股、港交所上市的中资港股以及在境外上市的中概股。据悉,50位上榜的CEO平均年龄近54岁,女性CEO有5位,格力空调的董明珠位列第13名。
今日,福布斯中国发布2021年最佳CEO榜,小米集团雷军登顶榜首。此外,海康威视胡扬忠、比亚迪王传福、药明康德李革、隆基股份李振国分别位列榜单前五。
我相信,这个世界,肯定还有王法。
1月11日消息,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汽车工业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革,面临产业链、创新链的重构,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加剧,汽车工业大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电动化的方向非常明确,趋势不可逆转。去年,国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20%,力争到2035年,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行业新旧动能转化,迸发出巨大的机遇和能量。我们有理由相信,2021年将成为我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