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博士敲钟,卖自行车一年营收4.5亿
1.登陆港交所
在全球绿色出行理念盛行的背景下,许多人出行的交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自己开车到公共交通,现在甚至演变成了骑车出行。
有这样一个品牌,凭借一辆可折叠的小小自行车,一年卖出约23万辆,实现了4.5亿元的年营收,近段时间甚至还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展现出细分领域制造企业的突围路径,它就是大行科工。
2025年9月9日,公司创始人韩德玮博士敲响开市锣,标志着这个备受关注的“明星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价发行价定为49.5港元,全球发售792万股,募资总额为3.92亿港元。

大行科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图源:prnasia
说起该品牌的创立,还是源于对消费者出行痛点的精准捕捉。随着“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显现,大行科工创始人韩德玮开始寻找一个更好的通勤解决方案,在出行工具上进准定位到了自行车。
经过观察发现,传统自行车体积大、不便携带,公共交通与个人出行之间的衔接始终存在断层。在发现这一市场空白后,大行科工果断切入折叠自行车领域,开启了品牌发展之路。
起初,团队面临着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折叠自行车属于新兴品类,在消费者心中认知度低;另一方面产品的核心技术存在壁垒,需要研发团队不断突破。但好在太行科工还是成功设计出了第一辆折叠自行车,不仅将重量控制在10公斤以内,还实现了在15秒内完成折叠,出行携带十分便利。

Dahon主页 图源:Dahon
在用户需求层面,大行科工通过细分场景优化产品设计,覆盖了更多人群的需求,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在价格方面,通过优化供应链成本将主流产品价格定在1500-3000元区间,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高性价比+强实用性”的特点,让其产品常年占据折叠自行车品类销量前列,成为许多消费者通勤出行的首选。
2.万亿市场新蓝海
当折叠自行车业务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大行科工并未局限于单一品类,而是果断向电助力自行车、传统公路车、山地车等领域延伸。
坦白来说,这一战略选择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对全球出行装备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
以电助力自行车(E-Bike)领域来说,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为435.9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该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01.4亿美元增长至148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6%。

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加速增长 图源: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太行科工还有不少中国品牌也在跨境市场抢占先机。其中,深圳星途创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实现了从“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公司到“北美地区销量Top3头部品牌”的飞跃。
详细来看,深圳星途创新自己的品牌Heybike,主打城市通勤车和户外电动自行车,其产品的车况监测、防盗定位等功能,精准契合欧美消费者对“科技感”的需求。在营销方面也积极布局社交媒体,通过各式各样的使用场景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进而实现转化。

深圳E-Bike品牌热销海外 图源:heybike
无独有偶,成立于2017年Fiido也是较早入局E-bike出海赛道的品牌之一,以“轻量化 + 高性价比”为切入点。
与市面上动辄几千的产品不同,Fiido部分单品价格甚至低于500美元。例如Fiido D3 Pro迷你电动自行车,售价仅为399美元,但完全能够满足消费者日常通勤需求,性价比直接拉满,因此在海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Fiido电动自行车 图源:Fiido官网
说回大行科工,在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资产陷阱”是常见的瓶颈,但大行科工却很好规避掉了这一点,采用的是混合生产模式,核心逻辑是“抓核心、放非核心”,既能保证核心环节的技术保密性,又能实时监控质量,还能让产品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
总的来说,大行科工登陆港交所,不仅是一家制造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折射出跨境电商行业中细分品类的发展机遇。而随着绿色出行理念的进一步普及,或许出行装备品类有望成为跨境电商的新蓝海。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