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最新预测:OpenAI将成万亿巨头,AI算力需求暴涨十亿倍
一场由“推理爆炸”驱动的工业革命正在上演。
一、黄仁勋豪掷千亿美元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低估了。”英伟达CEO黄仁勋在BG2播客访谈中坦诚地说道。相比一年半前预测AI推理算力需求将增长十亿倍,他如今认为这个数字仍显保守。
就在9月22日,英伟达宣布了史上最大规模的AI基础设施投资——向OpenAI投入高达1000亿美元,用于共建耗电10GW的“AI工厂”。
黄仁勋在访谈中揭开了这笔交易的底层逻辑,并抛出一系列震撼观点:OpenAI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公司,AI正从“记忆回答”进化到“思考解题”,而通用计算时代已告终结。

图源:BG2
黄仁勋罕见地戴着红框眼镜,在近两小时的访谈中首次亲自解释了与OpenAI的千亿合作案。
他直言,OpenAI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数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公司”,就像今天的Meta和谷歌。
“应该把所有钱都给他们,”黄仁勋半开玩笑地说,“英伟达的遗憾就是没有早点投资。”
这场合作背后,是英伟达在AI时代下的战略布局。
黄仁勋强调,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涵盖四大领域:
①持续扩建微软Azure数据中心;②与甲骨文、软银共建5-7GW算力集群;③支持CoreWeave的算力需求;④以及最新宣布的,助力OpenAI自建AI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OpenAI正从租用Azure算力转向自建算力基础,这是其迈向“超大规模公司”的关键一步。

图源:BG2
黄仁勋看到的不仅是财务回报,更是绑定AI时代核心玩家的战略机遇。
在黄仁勋的构想中,AI的未来形态不再是单个模型,而是需要持续供能的“AI工厂”。
他阐述了一个全新逻辑:若要让AI为全球GDP带来10万亿美元的增值,每年需要5万亿美元的资本开支来确保生成大量Token产出价值。
“未来的AI竞争将演变为可持续进化的‘AI工厂’竞争,”黄仁勋预测,“在这个系统中,将有数十万个协同工作的GPU。每部署1吉瓦的数据中心就需要大约50万个GPU。”
OpenAI正在实践这一理念。
9月23日,他们公布了万亿美元“计算仓库”蓝图,首次展示了位于得州阿比林的超级数据中心综合体,占地面积相当于纽约中央公园。

图源:路透社
一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矗立起八座数据中心,每天有超过6000名工人昼夜不停地施工。
同时,OpenAI还宣布将在美国新建五个数据中心,分别与甲骨文和日本软银合作,算力规模接近7吉瓦,最终目标扩展至10吉瓦。
二、英伟达的护城河并不是芯片有多牛
黄仁勋在访谈中最令人震惊的观点,是关于AI推理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推理的增长,不是100倍,不是1000倍,是100亿倍。”他郑重表示,甚至这个数字可能仍被低估。
为什么推理需求会如此爆炸性增长?黄仁勋解释,AI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变——从“一键回答”转向“思考推理”。
他提出了“三条扩展定律”:预训练扩展定律、后训练扩展定律和推理扩展定律。
“传统推理是一锤子买卖。但新的推理方式,我们更看重的,是‘思考’。回答之前要先想一想,”黄仁勋阐述,“思考得越久,答案质量就越高。”
在思考过程中,AI会做研究、验证事实、学习新东西,继续思考,学更多,最后才生成答案。
这种“链式推理”使得每次交互的算力消耗呈指数级增长。
黄仁勋指出,OpenAI正经历双重指数增长:一方面是用户数量的指数级扩张,几乎所有应用都在接入其服务;另一方面,单次交互的算力消耗也在指数级增长。
这两大趋势叠加,让算力需求更是呈现“指数的指数增长”。

英伟达数据中心营收的增长预期 | 图源:BG2
面对AI行业的巨变,英伟达的角色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大家对于英伟达的真正定位存在误解,”黄仁勋直言,“他们记得我们是家芯片公司。没错,我们造芯片……但NVIDIA真正是一家AI基础设施公司。”
他进一步阐释,英伟达现在卖的不再是芯片,而是“AI产能”。
黄仁勋表示,全球的计算短缺,并不是因为不想造,而是客户给的预测全都低估了需求。
过去几年的模式很简单:客户说需要多少,英伟达就造多少。但每次预测出来的需求,都远远低于实际使用量。
为应对这一挑战,英伟达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业务——为客户提前布局整个供应链:从晶圆开始,到HBM高速内存、封装、冷却、主板、网络、交换芯片……提前一至两年把整条产线都准备好。
“一个10GW的AI工厂,要用几十万个GPU,没有提前一年布局,根本不可能同时交付。”黄仁勋说。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英伟达的竞争优势上。
黄仁勋放话,即使竞争对手将芯片价格定为零,客户仍然会选择英伟达,因为他们的系统运营成本更低。
他提出了“单位功耗智能产出”的关键指标——在电力成为稀缺资源的背景下,每瓦电产出多少智能成为客户最关心的指标。
三、AI军备竞赛正式进入“重资产时代”
面对外界对AI算力过剩的担忧,黄仁勋直言不讳地回应:“AI产能过剩是伪命题。”
他认为,在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完全转型前,算力缺口只会持续扩大。
“在我们完全将所有通用运算转换为加速运算与AI之前,我认为过剩问题发生的机率极低,”黄仁勋说,“而完全转换‘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他预计,未来五年内,AI驱动的收入将从1000亿美元增至万亿美元级别。
中金公司在一份研报中支持了这一观点,认为AI基础设施需求可见度正在向2027年甚至更远期延续,英伟达给出了2030年3-4万亿美元AI基础设施投入的图景。
黄仁勋还提及了“主权AI”的重要性。
今年来,多国大手笔投资AI数据中心建设,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及一些欧洲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他说,打造主权AI已成为世界各国必要的行动,考量到这项技术的长期潜力,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原子弹。

图源:BG2
而英伟达与OpenAI等企业近期的一系列合作,正好形成了“大模型—云基建—算力芯片”三巨头构建的闭环。
在这一闭环中,OpenAI向甲骨文购买云计算服务,甲骨文向英伟达采购大量GPU芯片,而英伟达则将其部分利润以投资形式返还给OpenAI。
业内人士分析,这场由OpenAI主导、英伟达与甲骨文协同推进的AI基础设施建设狂潮,标志着AI军备竞赛正式进入“重资产时代”。
在这个时代,模型创新依然重要,但算力储备成为了决定谁能走得更远的关键。
面对这场变革,黄仁勋展现了极强的自信。
当主持人提及“有人说4.5万亿美元市值的英伟达已经触顶,但英伟达可能是全球首个10万亿美元公司”时,老黄没有直接回应,但他的话中已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信心。
全球科技产业的价值链正在被AI基建的爆发式发展重塑。
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结成的“三角联盟”,以及各国加速布局的自主可控AI算力网络,预示着智能经济时代的主导权之争已经打响。
这场由“推理爆炸”驱动的工业革命,或许已经开始酝酿。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