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网红影视飓风自曝收入:最赚钱的业务是卖货,一款T恤卖了20万件
宇宙的尽头是直播卖货。
一、一份“凡尔赛”的营收构成
“我们今年卖得最猛的一件T恤,可能卖了20万件。”
当影视飓风创始人Tim(潘天鸿)在B站UP主LKs的“十年之约”播客中平静地抛出这个数据时,网友们瞬间沸腾。

图源:B站
在观众的普遍认知里,影视飓风这样的顶级视频团队,理应靠接拍动辄数百万的TVC(商业广告片)和平台项目赚钱。
然而,Tim给出的数据却显示,曾经的营收主力——TVC广告,如今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仅为10% 左右。取而代之的,是电商业务的异军突起。
用Tim自己的话说,电商的规模化效应是传统广告业务无法比拟的。
一个广告项目需要团队投入数月心力,收入有其上限;但一件设计精良、深受粉丝喜爱的T恤,却可以通过线上渠道瞬间触达数十万消费者,实现收入的指数级增长。
以影视飓风的T恤为例,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和粉丝基础,这款T恤一经推出,便迅速在粉丝群体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下单购买,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穿着照片,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传播范围,最终实现了20万件的惊人销量。

图源:微博
评论区里,不少人对这个答案表示无法接受。
要知道,影视飓风的标签一直是“高质量内容创作者”,他们拍过OPPO的商业广告,跟守望先锋、英雄联盟合作过,甚至把相机绑在气球上送上过太空。这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业务,竟然被一件几十块钱的 T 恤比了下去?
其实不止影视飓风,现在很多头部内容团队都在走这条路:从“卖内容”转向“卖产品”。
比如做科技测评的搞数码配件,做美食的开预制菜品牌,本质上都是用内容建立的信任,撬动更稳定、更有规模的电商收入。影视飓风只是把这件事做得更透,也更坦诚地说了出来。
更有意思的是,Tim还补了句实在话:“公司赚的钱绝大部分又投回运营了,我兜里现在就2万多块。” 一边说自己“没钱”,一边甩出“T 恤卖 20 万件”的成绩,这种反差感,反倒让他的坦诚带上了一些“凡尔赛”的味道。

图源:B站
不过话说回来,Tim这次“自曝营收”,真的只是单纯的“坦诚”吗?倒也未必。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次“交底”的时机和内容,都透着一股“高明的公关味”。
首先,选择在LKs的“十年之约”播客里说——这个节目本身就主打“深度对话”,观众期待的是真实、不套路的内容,Tim的“家底”刚好契合了这种调性。
其次,抛出的信息点足够有话题性:“20万件T恤”“TVC占比10%”“兜里2万块”,每一个都能引发讨论,甚至上热搜。
更重要的是,这次自曝传递了两个关键信号:
对用户:我们不是靠“割广告”赚钱,而是靠实打实的产品,你们买的每一件T恤,都在支持我们拍更好的内容;
对市场和品牌方:我们的商业化很健康,不依赖单一业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跟我们合作更靠谱。
这种“看似坦诚,实则塑造心智”的操作,比硬投10条广告都管用。
毕竟现在的观众不喜欢被“套路”,但愿意为“真诚”买单——哪怕这份“真诚”,本身就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品牌沟通。
二、两位“老板”的务实对谈
就在Tim自曝营收后没多久,另一位“务实派”创业者也跟他聊上了——没错,就是靠直播带货还清上亿债务的罗永浩。
罗永浩的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最新一期请的嘉宾正是Tim。
两个都懂“商业化”的人坐在一起,聊的不是空泛的梦想,而是满屏的“实在话”,从家庭背景到人生目标,句句都没绕弯子。

图源:微博
聊到最受争议的“家庭背景”,Tim没有打太极,反而说得很直白:“我小时候一直到初中,家里都是标准的工薪阶层,爷爷奶奶辈是农民。我爹是真的从基层做起来的,他属于天才级别的,当年考进浙大,托福还拿了满分。”
他也没回避“父亲是圆通总裁潘水苗”这件事,甚至直接回应了网友的质疑:“有人说‘没有你爸,你可能在送外卖’,这话有点糙但理不糙。我没有任何必要去否认‘没有爸妈的帮助我也能成功’,这是纯伪命题。我的人格就是这个家庭构成的,没有这个人生,命题就反了。”
据悉潘水苗是圆通速递的总裁,毕业于浙江大学,不过在影视飓风以前的视频中,Tim父亲亲自出面辟谣:“我不是圆通的老板,我只是职业经理人。”


图源:B站
与此同时,Tim也强调了“时代红利”和自己的努力:“我是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人,比如短视频的爆发、内容创业的机会。但创业初期也难,留学时经济压力大,靠自学剪辑做教程,2014年开始做UP主,2015年才发第一条视频,不是一上来就有资源。”
这种“不否认幸运,也不回避努力”的态度,反而比“我全靠自己”的口号更让人信服。毕竟现实里,大多数成功都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幸运+努力”的结合。

图源:微博
聊完现实,两人也聊到了“不切实际”的梦想。Tim的梦想,说出来还真有点“疯狂”:“我的终极目标是上火星,死在火星上。”
这话一出口,连罗永浩都笑了——要知道,特斯拉的马斯克也喊过“送人类去火星”的口号,Tim这算是跟“大佬”撞梦了。
但Tim不是随口说说,他算了笔账:“去火星大概需要10个亿,现在还差得远,所以得赚钱。”
除了“火星梦”,他还有个更具体的目标:2028年拿奥斯卡短片奖。
“公司名字‘星奥传媒’,就是‘星辰大海’和‘奥斯卡’的意思。”他说,现在团队的内容观看量还不到2亿,5年内要做到10亿人观看,“拿奥斯卡有点难度,但或许可以试试。”
为了这些目标,他做的“疯狂事”可不少:在毛里求斯的海里跟抹香鲸共舞,在冰岛近距离拍喷发的火山,在美国体验匪徒都怕的电击枪,甚至还计划去蛇岛过夜、去雪原探险。
最近一次,他一个人上岛做了100小时不间断直播,全网20多万人在线看。
这些听起来“烧钱又不赚钱”的事,背后其实都是为了内容积累——而支撑这些积累的,正是电商赚来的钱。Tim自己也承认:“没有电商的收入,我们没法拍那么多冒险的内容,也没法谈奥斯卡。”

图源:微博
罗永浩在播客里问了个很实在的问题:“做媒体真的能站着挣钱吗?”
Tim 的答案,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经历:“能,但得找对方式。早期接广告会被骂,现在做电商,粉丝愿意买,我们也能赚钱支持内容,这就是最好的平衡。”
两个人的经历其实很像:罗永浩靠直播带货还清 13 亿债务,Tim 靠电商支撑奥斯卡梦想。他们都没有把 “理想” 和 “商业” 对立起来,反而很清楚 —— 理想再美好,也需要现实的 “燃料”。
就像 Tim 说的:“很多人觉得谈钱会玷污梦想,但其实不是。你想拍更好的视频,需要设备、团队;想拿奥斯卡,需要投入时间和资金;想去火星,更是要巨额成本。这些都需要钱,而电商就是我们现在找到的,最能赚钱的方式。”
三、流量的尽头是直播卖货
Tim和罗永浩的对谈,其实戳破了一个真相:不管是内容创作者,还是网红创业者,绕来绕去,最终都绕不开“卖货”这件事。流量的尽头,从来都是直播带货。
仔细看Tim和罗永浩的变现路径,会发现他们起点完全不同,但终点却一样——靠带货赚钱。
罗永浩是“绝境求生”:锤子科技失败后,他背上13亿债务,试过做电子烟、社交软件,都没成,最后靠直播带货“翻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他已经还了8.24亿,其中5.48亿来自交个朋友的电商收入,1.8亿是锤子团队和知识产权转让给字节的钱。直播带货成了他“还债”的唯一救命稻草,也证明了个人IP变现的效率极限——只要信任在,卖货就能快速回血。
Tim是“顺境布局”:影视飓风本来靠广告就能活得不错,但他主动转向电商,就是为了摆脱对甲方的依赖。“如果一直靠广告,甲方说不合作就不合作,公司就很被动。但做电商,我们自己掌握主动权,赚的钱能投回内容,支撑梦想。”
一个是“为了责任”,一个是“为了理想”;一个是“绝境下的最优解”,一个是“顺境中的前瞻性”。但最终,他们都选择了“卖货”这条最硬核的变现路。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在当下的流量环境里,带货是效率最高、天花板最高的变现方式。

图源:抖音
最后,我们其实没必要神化任何创业者。
罗永浩的“真还传”听起来很燃,但背后是一年142场直播的辛苦;Tim的“奥斯卡梦”听起来很炫,但背后是卖20万件T恤的“枯燥”运营。
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目标,不管是“还债”的责任,还是“拿奥斯卡”的理想,背后都需要一个“枯燥但强大”的商业引擎来驱动。这个引擎可能是直播间里一句句的“上链接”,也可能是仓库里一件件打包的T恤。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他们的梦想多耀眼,而是他们如何找到那个“最高效的商业引擎”——罗永浩在绝境中抓住了直播带货,Tim在顺境中布局了电商。
他们没有沉迷于“梦想的浪漫”,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卖货”这件事,用现实的收入,一点点靠近遥远的目标。
这才是最硬核的“本事”——不是能说多少漂亮话,而是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那条最靠谱的路,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