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销售炮轰小米YU7,雷军被捅了一刀
极氪销售:买小米YU7是买命。
极氪销售称买小米YU7为买命
树大招风。
近日,一则关于极氪销售恶意攻击消费者购车选择的事件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有网友爆料,一名已决定购买小米YU7车型的顾客,在与极氪销售沟通时竟遭遇不当言论“诅咒”,引发广泛争议。
从曝光的聊天记录来看,该顾客坦诚表示,小米YU7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十分契合年轻人需求,自己年仅22岁,若再年长5岁可能会选择极氪001。

图源:微博
这番平和的交流却换来极氪销售的奇葩回应:销售先是称“销冠要跟你说两句话”,随后发来的两条语音消息充满恶意引导与诅咒意味。
其中明确表示“想买人生第一辆车必须选极氪001,想买人生最后一辆车才选小米YU7”,更直言“你买的不是259800元,你买的是你的命”。

图源:微博
这让该顾客无法接受,觉得自己客客气气沟通结果被诅咒早死,于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此事,引起了广泛热议。
之后,有极氪区域负责人联系到该顾客,表达了歉意,并称已落实处分措施。

图源:微博
据该负责人表示,依据《零售业务合规管理办法宣贯》第十二条规定,涉事销售于某某、侯某某因言语不当造成严重顾客体验问题及情感伤害,被认定为三级违规违纪,扣除合规分12分,即刻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得再次被集团录用;浦珠北路极氪家店长武某某因承担直接管理责任,被扣除合规分3分;南京单元城市经理芮某某负间接管理责任,扣除合规分2分。
据悉,店长与城市经理的处罚将触发后续绩效扣除及升职机会免除,区域负责人也表示将承担管理责任并接受公司相应处罚。
最终,这一处理方案得到了涉事顾客的认可。
不过,事件引发的讨论却仍在热搜上不断发酵——
有的网友表示,“这销售真人才,把从互联网上获取的负面信息,应用到人生实践当中,从而为他的认知买单。真的是无语。另一方面,那些散播负面情绪信息的媒体,对此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图源:微博
也有的网友表示,“品牌之间存在竞争,可对消费者进行言语人身攻击就有点过分了,把自家产品完美的呈现给客户才是硬道理,把竞品踩得体无完肤都行。”

图源:微博
还有的网友表示,“我按规矩开车,不酒驾,不超速。不违法,不缺德。开什么车都不会有问题。”

图源:微博
显然,网友们也认为,在正常的市场交流中,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销售的核心职责应是客观介绍自家产品优势,而非通过贬低竞品、诅咒消费者的极端方式进行推销。
这种行为既伤害了消费者情感,破坏了品牌形象,也折射出个别销售人员职业素养的缺失,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值得一提的是,该事件并非个例,而是当前汽车行业“内卷”乱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除了价格战愈演愈烈,夸大宣传、拉踩式营销、黑公关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也层出不穷。
此前国家发改委已明确指出汽车行业无序竞争问题突出,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牺牲利润、恶意抹黑竞品,这种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压缩,阻碍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对此,吉利等车企大佬也纷纷发声痛斥恶性竞争,呼吁行业回归理性。
毕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终究要依靠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与优质服务体验,而非低级的恶性竞争。
小米之祸
那么,为什么极氪销售会说买小米YU7是买命呢?这或许与小米汽车近期的车祸事件有关。
2025年以来,小米SU7接连发生的数起严重交通事故,让其安全性陷入舆论漩涡——
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的小米SU7车祸事故令人痛心,三名年轻驾乘人员在车辆撞上护栏后起火爆炸,最终全部遇难。

图源:微博
这起事故引发广泛关注,尽管官方调查尚未得出最终结论,但事故过程中暴露的诸多细节成为舆论热议焦点。
小米方面披露,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最终仍发生碰撞。
而家属和车主则提出了车机失控、刹车故障、事故后车门无法打开等疑问,这些争议点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让部分公众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质疑。
时隔半年多,2025年10月的“小米SU7成都燃爆事故”再次将品牌安全问题推向风口。

图源:微博
尽管有声音指出酒驾可能是该起事故的主因,但事故引发的车辆燃爆、车门开启困难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小米造车安全性的担忧。
加之事件发生后雷军的演讲却对事故闭口不提反而呼吁抵制黑公关,让外界对小米“重营销、轻安全”的质疑声不断升级,甚至有媒体直接点评“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而后,2025年10月17日早高峰,武汉车谷大道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一辆白色小米SU7失控撞断中央护栏,左前轮轴断裂后飞出十米,车体横跨双向车道与货拉拉相撞,导致交通拥堵两小时。
现场视频显示,车辆左前轮完全脱离车身,减震器连杆呈90度扭曲,断裂位置位于转向节与下摆臂连接处这一底盘关键受力点。

图源:微博
这一消息更是加剧了公众对于小米汽车安全性的担忧。
因此,极氪涉事销售正是抓住了公众对这些事故的担忧心理,刻意忽略事故调查的客观性和复杂性,将个别事故案例极端化、绝对化,以此制造消费者对小米车型的安全恐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消息的发酵,也说明了,公众对于汽车安全的在意。
因此,相关部门也已经关注到了这些问题,不断出台规定——
2025年9月10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称,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图源:工信部网站
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副主任王乃铝明确表示,为适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与产业发展需求,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加快《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等核心法规的制修订工作,重点破解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强化新型缺陷问题的召回监管力度。
不难看出,对于汽车安全的监管和整治,有关部门已经在行动,而对于车企而言,更应将安全置于品牌发展的核心位置,以主动担当回应市场期待,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构建全链条安全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让汽车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