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天要塌了,上海一理想MEGA自燃,瞬间大火吞噬

李迎
2025-10-29 09:13

很难想象,两条人命的考验,居然就在短短十秒之间。

一、理想MEGA自燃,车主已发律师函

昨晚,在大家都睡熟的深夜,有一家人刚刚“死里逃生”。

上海徐汇区的主干道上,一辆缓慢行驶的理想MEGA在通过交通灯时,底盘突然闪出火花,仅10秒钟,火焰便吞噬了整个车辆,最终把它烧成空架。

图片

多段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记录了事发经过,从后车的行车记录仪中可以看到,这辆理想Mega在行驶至交通灯路口时,底部突然闪出火花。

车辆继续前行一段后停下,紧接着火势迅速蔓延。在短短10秒内,熊熊烈火便吞噬了整个车身。

车内人员慌忙逃生,驾驶和副驾驶上的人从车上出来时连滚带爬,其中一人甚至试图返回取物,但因火势过大未能成功。

幸运的是,据理想汽车官方的初步回应,事故发生时车门顺利打开,驾驶员和全体乘客均安全离车。

图片

直到今天,舆论开始发酵,相关话题频繁冲上热搜,理想官方除了上述的回应外还表示:“我们安排了专人前往现场处理,目前消防部门也已介入,我们会积极配合消防部门的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开展后续工作。”

诡异的是,事件刚一曝光,网上立马有信息流传:涉事车辆疑似在事发当天下午3时许出现蓄电池故障码,理想汽车曾邀约车主进店维修并安排拖车,但车辆未实际送修,直至当晚10时许发生自燃。

对此,理想MEGA车主直接一纸诉状,表示以上消息全部为不实信息。自此,这台理想MEGA自燃的原因更无从知晓,只能等官方调查结果。

图片

二、MEGA起火不是孤例

此次上海高架发生的理想MEGA起火事件,其最引人关注的特征在于“行驶中”和“非碰撞”。

这与以往常见的因剧烈碰撞导致电池包受损,或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的起火事故有着本质区别。

从上面展示的一部分视频画面来看,车辆在动态行驶过程中,火源始于车底,这使得公众和业界的目光不可避免地集中到了动力电池包本身。

这并非理想MEGA首次卷入起火事件。根据多方消息,此前在今年的6月和8月也都发生过与理想MEGA相关的火情。

其中,8月6日在杭州发生的一起事故被确认为由后方车辆碰撞导致。车主在意外发生后还表示:“理想救我一命,说实话,别的车我出都出不来。我还跑回车里拿东西,很轻松开门,正常开门。”

图片

图源:理想高管微博

然而,上海这起“非碰撞自燃”排除了最直接的外部物理因素,因此,其事故原因的调查结论对于理想汽车乃至整个行业都至关重要。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火灾,其核心往往指向“动力电池热失控”。

这是一个专业术语,描述的是电池在内部或外部因素触发下,发生连锁放热反应,导致温度急剧上升、电解液汽化燃烧的过程。

锂离子电池内部含有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一旦单个电芯发生短路并急剧升温,其热量若不能被有效抑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给相邻电芯,最终引发整个电池包的爆燃。

理想MEGA作为旗舰车型,其搭载了理想与宁德时代共同研发的麒麟5C电池,主打“5C超快充”技术。

图片

图源:理想汽车官网

5C充电倍率意味着电池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理论上约12分钟)充满大部分电量,这极大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但从技术原理上讲,高倍率的电流输入和输出,必然伴随着远高于常规充电的发热量。

这就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精确监控能力、电芯材料的耐受性以及整包的热管理系统(如液冷系统的效率)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

BMS必须毫秒级地监测每个电芯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如温升过快、电压异常),就必须立刻采取措施,如限制充电功率或启动主动散热。

因此,当一起非碰撞的行驶中起火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疑问自然会导向: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是否在事前监测到了异常?热管理系统是否有效工作?电芯在长期使用或高倍率充放电后,其内部稳定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这些技术层面的疑问,都需要等待后续权威且详尽的消防及第三方技术鉴定报告才能给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于去年发布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之后车企12-24小时内上报事故基本信息,包括电池供应商、充电记录等28项核心数据的详细报告,瞒报将面临重罚。

而从目前理想的回应来看,显然存在信息缺失,当然,也可能是理想汽车官方只是单独把数据提交给了有关部门,并没有选择公开。

只不过,业内有人士透露,部分车企仍在打"擦边球":对"冒烟""小火苗"等轻微事故不上报,通过私下赔偿与车主签订保密协议;亦或是上报数据时隐瞒关键故障记录,将责任推给"用户使用不当"。

这种规避监管的行为,无疑给消费者安全埋下了更大隐患。

三、屡次起火的理想,给行业敲响警钟

理想MEGA的起火事件,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在一个极速“内卷”的时代,各大厂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智能化水平上展开“军备竞赛”。

“千里续航”“800V高压平台”“5C甚至10C超快充”等技术名词层出不穷,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认知。

这种技术上的“大跃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进步,但也让“安全”这一最根本的底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能量密度意味着电池包内积蓄了更多能量,而超快充则要求这些能量在极短时间内被安全地“灌入”或“释放”。

因此,为了确保安全,国家在近期出台了较为严格的强制性标准。例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中,就对电池单体、电池包的热失控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条是:当电池包发生热失控时,应能提供一个至少5分钟的安全预警时间,确保车内乘员有足够的逃生机会,期间电池包不得起火、不得爆炸。

理想汽车在回应中只强调“车门顺利打开,驾乘人员安全离车”而忽视了MEGA在短时间内被大火吞噬,从结果上看,并没有符合了这一“安全预警时间”的底线要求。

但这并没违反相关规定,因为该条例要到2026年7月1日才正式开始实施。

不过,对于购买高端车型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期待显然不止于“能逃生”。

他们更关心的是,车辆是否能从根本上避免热失控的发生,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将热失控限制在极小范围内,即实现“不起火、不爆炸”。

这要求车企在电池包的结构设计、隔热材料的应用、以及热扩散抑制技术上投入更多研发成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如何在追求性能指标和夯实安全冗余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所有品牌面前的难题。

此次事件发生后,理想汽车方面表示已安排专人赴现场处理,并将积极配合消防部门的调查工作。这种积极配合的态度是必要的,但对于重塑市场信心而言,透明度或许更为关键。

公众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结论,更是一个公开、透明、详尽的调查过程和数据分析,以厘清事故的真正诱因,无论是偶发的制造缺陷、批次性的材料问题,还是系统性的设计短板。

这不仅关乎理想MEGA一款车型的声誉,也关乎消费者对整个国产高端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信任。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王兴在朋友圈转发了理想汽车L6的发布会视频,并对L6和MEGA进行了点评。
发朋友圈回应MEGA事件,随后何小鹏和余承东在评论区声援
消费者更关心的是,电车什么时候才能不那么容易起火?
梁建章称这款MPV无论从形象、驾驶性能、乘坐体验、充电、内部空间等都是一流的。
老罗对理想爱得够久,爱得够深。
9月19日消息,发博谈到近期手机品牌人才加盟受到关注,称公司暂无计划做手机,还透露公司研发、运营、智能在内的团队,过去八年,来自于手机品牌的人才至少占比15%。据媒体此前报道,IQOO原明星产品经理宋紫薇入职理想,但具体工作内容未透露。宋紫薇认证信息已更改,并取消IQOO新品置顶微博。
4月21日消息,昨日,理想汽车CEO发布微博称:理想汽车现在和以后,所有车型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都是完全标配的,包含软件、数据服务、地图服务、算力硬件、传感器等,既不收软件激活的费用,也不收订阅的费用,无论什么价位的车都一样标配。还表示,从技术上而言没有任何难度,但是提供了相对重要的证据,减少车主取证难,厂商觉得被冤枉的概率。
2月23日消息,昨日,理想汽车CEO给全体员工发布了一封内部信,他在内部信中正式公布理想汽车2025战略: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内部信显示,理想汽车判断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会超过大部分机构的预测,预计2030年达到60%的乘用车新车销售占比,中国的占比还会更高。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十年注定超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