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再度出手,京东、美团、饿了么、抖音被查
监管利剑高悬,行业正面临一场深刻变革。
京东、美团、饿了么、抖音被上门调查
京东、美团、饿了么、抖音,似乎摊上事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10月中旬,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大外卖平台于同一天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上门调查,调查涉及食品安全,以及外卖平台对商家经营资质审核等问题。同时,除了三大外卖平台,抖音也在此次的调查名单当中。
这一罕见的同时行动,不仅将平台经济的合规经营问题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也预示着市场监管部门对关乎民众“舌尖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正在持续增强。
那么,这场集体行动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呢?
据媒体报道,一用户在某外卖平台下单购买了蛋糕,但收到货后却发现货不对板,品牌完全不一致。对此,其怀疑进驻该外卖平台的商家经营资质或许不规范,于是便将问题反映到了监管部门。监管部门调查后发现,存在问题的这一商家,进驻了多个平台,且不止一家平台存在蛋糕货不对板的问题。而后,监管部门便迅速对外卖平台开展了突击调查。
也就是说,这一起表面看似普通的“蛋糕货不对板”投诉,背后却牵引出了外卖行业长期潜藏的商家资质审核漏洞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和以往约谈相关业务负责人的形式不同。调查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工作人员直接上门,并全程通过执法记录仪拍摄记录,同时要求召回业务负责人,到公司接受问询。据报道,部分公司被驻场问询数日,也有公司消极配合执法。

图源:经济观察报微博
然而,对于监管部门上门调查这件事,京东、美团、饿了么和抖音都并未做出有效回应,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暂无回应。
不过,我们都知道,幽灵外卖由来已久,它们或是无证无照的“黑作坊”,或是盗用正规商家资质的“套牌店”。它们常常隐匿于平台算法与监管的缝隙之间,既威胁着消费者的“舌尖安全”,更侵蚀着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石。
近年来,尽管各大平台不断升级监控手段,持续织就密集的防护网,但幽灵外卖始终能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死灰复燃,成为行业久治不愈的痛点。
今年2月,随着京东外卖的入局,幽灵外卖这一行业顽疾再度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彼时,京东提出“品质外卖”概念,并针对入驻商家实施了严格的准入标准。
据了解,餐饮商家申请入驻京东外卖平台时,需要提交营业执照、门店照片等。经平台线上审核过后,京东外卖业务的销售人员还会通过线下拜访、核验等方式,对餐饮商家进行甄别式审核,避免出现用网图造假、冒充堂食门店的“幽灵”外卖商家,进一步确保商家的品质。
此外,据京东外卖一工作人员透露,京东外卖上线三个月,申请入驻的餐厅门店通过率不到40%,而且还从将近150万家品牌餐厅门店中清退了约8000家无堂食门店。

图源:源媒汇
然而,即使京东外卖层层把关、严格监控,但仍有用户发现部分商家盗用其他城市门店图片,冒充“堂食店”。
例如,京东外卖上线后不久,就有多位网友发布视频表示,京东外卖只招募“品质堂食餐厅”的宣传与实际不符。其中,一位网友表示,他在京东外卖上下单了一家评分为5.0的外卖,但对其店铺显示的地址存在疑问。通过实地走访后发现,该店铺为纯外卖店,没有堂食服务,而且该外卖店现场脏乱差,与“品质外卖”相去甚远。

图源:微博
从这我们就可以了解,关于幽灵外卖的监管,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但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是绝不能退守的底线。同时,这一坚守,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坚实保障,也是涤清行业乱象、重塑市场信任、推动餐饮外卖行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已成行业共识
事实上,自从京东、美团、饿了么接连被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两次之后,就纷纷从行业顽疾——幽灵外卖入手,加码品质外卖升级,致力于为消费者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具体来看,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图源:央视新闻微博
7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图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两次约谈后,外卖平台纷纷落实主体责任,积极采取行动,不断增强对幽灵外卖的监控力度。例如,饿了么推出了“明厨亮灶2.0”计划,京东启动了自营外卖“七鲜小厨”业务,美团则推出了“浣熊食堂”以及配备“明厨亮灶”后厨直播的外卖卫星店,共同推动行业的生态重构和价值回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针对外卖商家用AI生成照片冒充堂食门店的行为,京东、美团、饿了么也纷纷成立专项治理小组,开展相关治理工作。
具体来看,今年8月,有大量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有外卖商家用AI生成照片冒充堂食门店的图片,不仅门面是假的,甚至连店内用餐人群的景象也是假的。
彼时,据南方都市报消息,京东、美团、饿了么均表示已成立专项治理小组,后续会持续推进这类问题的治理,会通过完善规则、技术研发等方式,加强对于此类门店的识别以及整改,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餐饮消费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中旬,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规定》拟通过明确平台与第三方机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及委托配送单位在食品安全上的责权边界,细化平台在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经营资质审核、日常监测抽查以及信息公示等方面的要求,有效防止“幽灵外卖”现象。

图源:央视新闻微博
如此看来,这无疑是一场行业从粗放生长迈向规范成熟的必然之路。其中,监管的“雷霆亮剑”与平台的“刮骨疗毒”,共同编织了一张日益缜密的食品安全防护网。
诚然,对于幽灵外卖的根除,非一日之功,但在监管和平台的合力之下,外卖行业终将会不断净化,走向清明。同时,一个让消费者安心、让诚信经营者宽心的发展图景,或许也正在徐徐展开。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