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空调疑似虚假宣传,高管火速回应,网友炸锅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小米高管回应命名问题
买产品,还要防“文字游戏”。
近期,有消费者在小米购买空调时,发现了一款标注“巨省电”的空调,本以为是空调性能,没想到在咨询客服后,得知“巨省电”仅为系列名称。
刘峰在查阅京东小米空调自营旗舰店后发现,“巨省电”字样位于商品主图显著位置,在商品介绍信息里也有提到。

图源:京东
这事一出,网友就炸了锅,纷纷指责小米搞宣传噱头,不真诚。
说起此次的命名争议,就不得不提近期同样被热议的“小字文学”。
在今年9月底,小米为17 Pro系列上市预热,发布了一张宣传海报,用醒目的大字写着“逆光之王”,主要是为了凸显小米17 Pro逆光拍摄的顶级水平。
不料,在小米17 Pro宣传海报的右下角,还有一段非常小的文字写着“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图源:微博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在同一天,小米汽车也被曝出类似的宣传问题。
在小米YU7的宣传宣传海报中,防撞梁被标注为“2200MPa小米超强钢”,相比其他热成型钢,在抗拉强度上提高了40%,在屈服强度上提高了24%。
乍一听,性能堪比坦克级防护。
但很快,有眼尖的消费者就发现右下角的小字,提到“小米超强钢指材质项目名称”,并不是具体性能指标。

图源:微博
两件事叠加出现,网友纷纷玩起小米的“小字梗”。
近日,雷军兴奋地转发了一条消息,宣布小米YU7在汽车之家冬季续航测试中拿下续航里程和达成率双第一。
没想到评论区画风突变,一条“有没有小字”的提问收获热评第一。
面对网友的灵魂拷问,雷军既没否认也没解释,默默回了八个狗头表情包。

图源:微博
因此,在这场“小字风波”的背景下,小米空调的命名争议自然又站上了风口浪尖。
不过很快,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就对此做出了回应,称“‘巨省电’是产品系列之一,代表产品定位。其国标EPF为5.0,实际普遍达到5.27,超一级能效标准为5.6,远超国家标准。”
此外,单联瑜还提到了这款空调使用的先进技术,表示“产品搭载了AI节能技术,通过优化开机阶段运行效率,相较传统PID控制算法可降低约30%能耗。”
也就是说,这空调虽然名字叫“巨省电”,但它也是真省电,没有虚假宣传,属于名副其实。
二、文字游戏或成行业惯例
在争议出现后,刘峰查询了其他知名空调品牌的命名方式,算是发现了“省电”的一百种搭配方法。
比如华凌的“超省电”,美的的“酷省电”,TCL的“真省电”等等。

图源:京东
可以说,各大厂商在名称上都想尽办法做文章,在真实性能和宣传噱头之间打擦边球。
之前,在小字风波出现以后,罗永浩曾在直播帮小米站台,提到“很多人在拿这个黑小米,其实这是行业陋习,各家都这么做。”

图源:抖音
而形成行业陋习,并非一夜之间,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说起。
第一,家电行业的“囚徒困境”。
目前,家电行业早已是一个高度成熟、竞争白热化的“红海市场”。
尤其是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领域,核心技术短期内很难出现颠覆性突破,产品在功能和质量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图源:浏览器
因此对商家而言,“博眼球”成了宣传的第一要务。
此时,一个直击痛点的好名字,就像一块金字招牌,能在3秒内传达产品信息,完成与顾客的沟通。
于是,取名的方式越来越浮夸。
即便某个品牌想独善其身,坚持“有一说一”的风格,现实也往往让它难以坚持。
比如,当A通过“超静音”空调抢占了市场份额时,B如果只标注“分贝值为XX”,在宣传上就会无比吃亏。
最终,为了不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所有商家都被迫加入了这场“命名的军备竞赛”。
不做,怕吃亏;做了,最多是被骂。
两害相权,多数品牌选择了后者,造成了行业博弈的“囚徒困境”。
第二,消费者注重实用痛点。
当在电商平台浏览产品时,消费者面对的是数十个品牌、上百款外观相似、参数表复杂难懂的产品。

图源:京东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消费者也不可能逐一研究不同品牌之间的参数差异,零件性能和运作原理。
更何况,目前市面上说得出名字的品牌,其家电产品性能都大差不差。
因此,消费者往往更注重某个实用痛点,比如省电、静音,以及产品的性价比、售后服务等。
于是,商家便投其所好,将复杂的参数浓缩为几个吸引眼球的词语,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总而言之,“宣传是为了卖货,注明是避免担责”这句话,在家电行业,甚至各行各业,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是行业竞争的结果,也是减少顾客决策成本的直接方式。
三、普遍存在不代表正确
行业默认的潜规则,并不代表没有错。
归根到底,这种宣传方式是在法律的红线上反复横跳。
目前,我国规范企业宣传口的法律,主要有《广告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在多年前,小米公司在宣传自家手机的时候,官网出现“小米4C手机边缘触控已申请46项专利”的字样。
但经调查发现,这46项专利是在申请,其实没拿到,这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二条第三款:禁止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做广告。
最后,小米公司被处以3万元罚款。

图源:新浪新闻
连茅台也曾在宣传口上翻过车。
最开始,茅台曾叫“国酒茅台”,在2019年正式更名为“贵州茅台”。
原因是根据《商标法》,“国+商标指定商品名称”的组合,因“构成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具有不良影响,官方不予注册。

图源:新浪新闻
由此可见,我国在宣传内容的管控上,法条规定之严,打击力度之大。
近期,小米因营销问题频频翻车,或许反映出大众对于浮夸宣传方式的疲倦。
汲取小米风波的经验教训,企业在后续宣传上应当做出一些调整。
第一,坚持坦诚清晰的原则。
所有宣传物料的主视觉信息必须与产品的核心事实相符。如果有限制条件,不应将其“藏”在角落,而应以清晰、可读的字体放在相关信息的旁边。
最好的做法是,如果没有想清楚如何清晰、无歧义地表达一个卖点,那就不要用它。
第二,适当树立技术形象。
以小米为例,小米本身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应更多地以此为基础进行宣传。与其用一个模糊的“巨省电”,不如直接说“对比国家一级能效标准,省电提升XX%”、“经XX机构实测,全年能耗低至XX度”。
用具体的数据来代替形容词,这不仅能打消疑虑,更能树立品牌硬核的专业形象。
此外,消费者们也需要更敏感一些,倒逼企业明白,歪门邪道并非长久之计,提升技术才能站稳市场。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