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率300%,商家被白嫖党逼疯了
商家:卖10件退9件,这生意比慈善还亏。
1、白嫖党穿完就退,商家要崩溃了
双11还没有结束,退货率却在一路飙升。
尤其是大热的女装赛道,虽然消费者需求旺、商家机会多,但近年来居高不下的退货率,几乎要把给商家逼疯。而双11期间的集中爆单与退货潮,更让一些商家雪上加霜,部分女装店铺的退货率竟然飙升至惊人的90%。
此前五一、国庆小长假结束后,还有女装商家自曝退货率高达300%(之前的订单也被退回了)。苦不堪言的商家,忍不住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卖10件退9件,这生意比慈善还亏。”

图源:小红书网友
其中,女装商品的质量问题依旧是退货“重灾区”。
在社交平台上随便打个“货不对板”的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吐槽或调侃的帖子:有的衣服存在尺码偏差,有的服饰面料质感与图片严重不符,有的裤子版型不贴合人体......
这些频繁发生的女装质量问题,让消费者不得不选择退货退款,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图源:小红书网友
然而,除了产品质量原因的退货退款,还有一部分白嫖党刻意钻规则漏洞“薅羊毛”。
这些人将电商平台当作了免费试衣间,开启“蹭穿式白嫖”:将网购的新衣用于旅游拍照、社交活动,穿用几天后就卡着“七天无理由退货”节点退回,吊牌也完好无损地挂在衣服上。
这种极端退货行为,不仅给商家造成了高额退货损失,还产生了无法避免的隐性成本。因为部分穿用过的衣服,会残留汗渍、粉底、香水味、口红印等污渍,彻底丧失二次销售价值。
有些商家没仔细检查退货的商品,转头就寄给下一位消费者,一不小心便“误伤”他人了。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还有网友发帖称,看到漂亮小姐姐穿着没剪吊牌的衣服,本来好心上前去提醒,结果人家根本不理,这才发现她可能就是故意不摘吊牌,之后打算退货的。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这些白嫖党之所以肆无忌惮,是因为《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仅笼统要求“外观无损坏、吊牌齐全”,但对服装类商品的穿着痕迹缺乏可量化标准。
而且,由于维权举证流程复杂、取证难度大,即使商品的吊牌被剪、衣服被污染,多数商家只能无奈吃下哑巴亏,他们的利润空间也进一步被压缩。
其实,“七天无理由退货”的相关规定,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为他们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购环境中,提供一个容错和反悔的机会。
万万没想到,一些白嫖党直接无视“权益”和“特权”的边界,将“试穿权”当作了“免费使用权”,将商家逼得没有了喘息空间。
而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商家,双11期间也开始绝地反击了。
2、商家兵出奇招,用巨型吊牌防退货
比脸还大的巨型吊牌,让白嫖党当场破防。
双11大促期间,为了应对烦不胜烦的“蹭穿式消费者”,一种“巨型吊牌”策略悄然兴起。
近期,网上流传着不少买家秀照片,衣服上挂着大到离谱的吊牌,足足有A4纸张大小。而且吊牌材质非常硬,消费者试穿时不仅硌得慌,穿着走出去还特别显眼。



图源:小红书网友
对此,有商家表示,这是对“七天无理由退货”被白嫖党滥用的无奈反击。
这种远超常规尺寸的吊牌,核心目的是通过穿戴不适感和视觉暴露,阻止白嫖党穿用衣服后再申请退货,其防退货逻辑更是双重的:一是物理上增加退货成本,拆除过程可能损坏吊牌或衣物本身,使商品无法恢复原貌,从而让消费者因“影响二次销售”而放弃退货;二是心理上设置障碍,醒目的巨型吊牌在购物全程都在提醒消费者“此为特殊商品”,如果白嫖党穿用外出,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引来路人侧目。
虽然肉眼看着很夸张,但不得不说效果极佳,某商家表示:“在使用巨型吊牌后,店铺的恶意退货率降低了20%。”

图源:小红书网友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支持,觉得这样可以避免收到别人穿用过的“二手新衣”,保障购物卫生,希望吊牌继续做大做厚;但也有网友认为,硬质吊牌硌皮肤,超常规尺寸更是影响试穿,如果拆除失误还会误伤衣服,为什么要因为白嫖党影响正常买家的购物体验?
争议之外,林羽也在思考:巨型吊牌真的可以根治目前的退货乱象吗?
事实上,这种简单粗暴的物理防御只能防住一趟、两趟的薅羊毛,虽然短期内保全了商品,却也误伤了一些正常的买家。长期以往,不仅损害品牌形象,也有可能寒了消费者的心,导致大量潜在客户流失,本质上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之举。
更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目前代拆吊牌的职业团队,也紧跟商家步伐给出破解之策。除了这种灰色产业,社交平台上还有各种无痕拆吊牌教程,真想钻空子的人,总会找到办法。
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崩塌,那些遇到真实商品问题的消费者,也可能被商家质疑,最终反噬的是所有正常消费者的权益。
这么来看,“恶意无理由退货”犹如一颗毒瘤,不仅激化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也严重破坏了行业营商环境,需要全行业的共同治理。
归根结底,这场乱象的核心症结在于退货规则的模糊性与失衡性,平台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地优化,从对消费者的单向保护转向买卖双方的多元平衡。
为构建更可持续的电商环境,各大平台应当利用技术与数据,构建一个更加精细、公平、健康的生态系统,在保障正常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防范少数人滥用规则、保护商家合法权益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举例来说,平台可以尝试建立“用户信用体系”,实现差异化退货政策;利用大数据和AI,从海量订单中精准识别异常模式;明确并细化“商品完好”标准,引入阶梯化退费机制;将恶意退货与个人征信系统挂钩,提升违规成本。
而电商平台,其实已经意识到了问题。
今年四月份,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集体取消“仅退款”机制,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而非平台代替商家进行决策。
商家自主审核买家的“仅退款”申请,相较于平台误判的概率来说,确实精准也自由了很多。
总而言之,一个健康的电商生态,不应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攻防战”,而应基于双向的诚信与尊重。
唯有商家、消费者、电商平台三方形成治理合力,才能让“七天无理由退货”回归保障合理权益的初衷,终结“白嫖党狂欢、商家承压、诚信用户买单” 的畸形生态,最终推动电商行业从流量内卷走向价值共生。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