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创造历史,阿里巴巴震惊世界
当AI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重塑整个世界,阿里巴巴再次站到了时代的前沿。
在浮沉的商海中,能否抓住时代风口,往往决定个人乃至企业发展的上限。
有人是“捕风者”,眼光敏锐、提前布局,不仅能够识别风向,更有实力乘风而起,占据先机;
有人是“追风者”,虽未能抢占先机,但也能凭借快速的反应与坚定的执行力,紧随潮流,不至于掉队;
也有人是 “避风者”,或因目光局限,或因实力不足,在趋势面前踌躇不前,最终被时代浪潮抛在身后,徒留叹息。
而今,AI(人工智能)无疑是一个百年难遇的超级风口。而面对这片崭新的蓝海,阿里无疑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中最为积极的参与者之一。

阿里千问爆了,打破世界纪录
中国AI,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到全球顶尖AI的牌桌上。
11月17日,阿里巴巴旗下的千问APP正式开启公测,旋即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应用市场。
这款基于开源模型Qwen3打造的AI助手,在上线当天就展现出惊人的市场号召力。甚至因为用户激增而导致服务器拥堵。
“阿里巴巴千问崩了”的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随即,千问官方以“我好着呢”的幽默回应,从侧面坐实了其引爆市场的超高热度。
作为阿里巴巴倾力打造的战略级产品,自公测以来,千问App就持续受到热捧。
上线次日,千问APP就攀升至苹果App Store免费应用总榜第四位,把DeepSeek都甩在身后。
公测仅三天,千问APP已成功跻身中国区免费总榜前三,用户口碑持续发酵,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爆。
截至11月24日,千问才公测一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等知名AI产品,创下全球AI应用增长最快的纪录。

图源:阿里巴巴
这也意味着,继2025年年初DeepSeek惊艳全球之后,阿里巴巴在2025年年末,再度向全球市场展现了中国AI的实力。
此前,阿里AI主要聚焦B端市场,通过阿里云提供模型API服务。而现在,阿里正在将战略重心向C端大众市场倾斜,让“千问”升级为独立、完整的超级 APP。

图源:阿里千问
而这一转变,不仅更贴合用户使用习惯,更顺应了阿里战略升级的方向。
据内部消息透露,阿里核心管理层将千问视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
目前来看,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进入到“辅助人”的Agentic AI时代,这正是阿里打造C端AI入口的绝佳时机。
此前,阿里曾计划以夸克为AI时代入口,但随着技术演进,对话式AI助手被认定为更优形态。
于是,千问成为战略的核心,而夸克则转型为AI搜索和浏览器,双方快速实现协同。
就在千问公测的第二天,夸克APP便全面接入千问对话助手,用户只需在界面右滑即可便捷调用其全部功能。
此举巧妙地借助了夸克在年轻用户群体中既有的庞大基础和良好口碑,为千问实现了一场高效的冷启动,极大扩展了其用户触达范围。
据悉,按照阿里规划,千问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聚焦用户体验与口碑,依托模型快速迭代;第二阶段则推进与阿里全业务生态的深度协同。
目前,千问已与高德地图、淘宝、支付宝、闪购等展开联合开发,未来将整合外卖、订票、办公、健康等更多生活场景。
而其终极目标是让AI从一个“能聊天”的智能伴侣,升级为一个真正“能办事”的个人智能体。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阿里千问的爆发,还是阿里雄心勃勃的布局,都离不开背后阿里Qwen大模型打下的坚实基础。
自2023年全面开源以来,阿里Qwen系列模型已在全球范围内累计下载突破6亿次,超越Llama、Deepseek等,成为性能最强、应用最广的开源大模型之一。

图源:阿里巴巴
阿里近期发布的旗舰级模型Qwen3-Max,性能表现已跻身全球前三,超越GPT5和Claude Opus 4等国际竞争对手。就连英伟达CEO黄仁勋,都很认可其在全球开源模型市场的主导地位。
从更深层次看,千问的强势崛起,也清晰地折射出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
乘着AI的东风,阿里的电商业务重拾增长,并正在突破“卖货平台”的单一形象,向以科学技术为引擎的“超级智能体”演进。
这种转型需要巨大勇气和决心:既要敢于投入重金布局长远技术,也需打破既有业务模式的路径依赖,让AI 真正融入业务、创造价值。
当下,AI时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千问的爆发只是序幕。正如马云所言:“AI会改变一切,但这不代表AI能决定一切。技术固然重要,但未来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今天我们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做些什么真正有价值而又与众不同的事。”

AI是把双刃剑,关键是如何使用它
当我们为AI技术的飞速进步欢呼雀跃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强大的工具,几乎都会具有双刃剑的属性。
近几年,AI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其在电商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拓展。
前不久刚结束的史上最长双11,就是首个AI全面落地的天猫双11。从流量分发到商品运营,再到用户体验,AI正深度渗透每一个环节,为电商业务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如双11期间,淘宝的“AI万能搜”就帮助用户解决了近5000万个消费需求;“AI帮我挑”则根据用户偏好,生成了约200万份个性化的购物清单。
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不再需要在海量商品信息的海洋中盲目筛选与挣扎,AI导购已然成为一位随叫随到、不知疲倦的“专属购物顾问”。

图源:淘宝
对商家来说,渗透经营全链路的AI技术有效地助力他们降本增效,如同帮其“省心经营”的行业专家。
然而,在享受着AI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不少人也利用AI技术,将心中的恶念付诸实践。
双11刚过,就有一堆商家在网上抱团哭诉:“我们被AI骗子坑惨了!”
例如,一个卖水果的老板就气得不行。原来,有买家申请“仅退款”,但发来的“烂果”照片,根本就不是他店里卖的!更绝的是,图上明晃晃带着“豆包AI生成”的水印。让人直呼:“白嫖党连装都懒得装了!”
在AI技术的加持下,好端端的水果,能P成发霉的烂水果;崭新的衣服,能P出破洞和污渍;完好的日用品,能P得像是从垃圾堆捡来的…



图源:小红书
而由于AI生成的图片过于逼真,有时候很难分辨,加上怕被差评,大多数时候商家只能咬牙认赔。
更可气的是,这种歪风邪气还在网上被当成“薅羊毛神技”公开炫耀,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9.9元一份的“AI伪图教学”,或者“代P图、代投诉”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
当然,不止消费者会利用AI欺骗商家,一些无良商家也开始用AI“武装”自己,反向收割消费者。双方已经开启了“互相伤害”的模式。
有的商家用AI模特“照骗”。衣服的AI展示图中,版型、颜色堪比大牌高定。消费者收到实物后,却直接傻眼。
还有商家用AI美化食品,图片看着让人流口水,实物却能让消费者怀疑人生。
还有商家利用AI批量伪造“买家秀”和好评,营造热销假象。评论区清一色的精致“写真”,结果还真的有人信。
说到底,AI再强大,终究是被人使用的工具。其造成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底线与选择。
目前,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逐渐发力。此前,淘宝全平台也已启动AI假图治理,抖音快手等平台也上线或升级了AI内容标识功能,但乱象仍难根除。
在监管与规则持续完善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每个参与者主动捍卫诚信——消费者擦亮眼睛、善于举报,商家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唯有各方共同守住底线,才能让AI这股技术洪流,灌溉出更美好的未来。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