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高级副总裁李树斌:大众点评会跟美团越长越不同

刘峰
2025-06-26 14:18

6月26日消息,2025年大众点评“必吃榜”日前正式揭晓,144座城市及地区的3091家餐厅上榜。过去一年,大众点评承载的美食订单量已经达到9亿人次。美团高级副总裁李树斌表示,过去两年,围绕在美团整个到店业务上的命题都是“竞争”。与近期的外卖大战、即时零售大战类似,竞争的阶段性结果是整个盘子被做大了。“我们到店消费这两年的yoy(同比增长率)增长远高于只有美团一家做本地生活的时候。”

尽管到店业务竞争背后是内容型平台的崛起,“信息密度”依然是大众点评希望坚守的价值点。李树斌认为,大众点评是个独立业务,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张。与美团的强烈消费属性不同,点评做的事情更强调体验。未来,点评APP会跟美团APP越长越不同。

watermark,image_d2F0ZXJtYXJrLnBuZz94LW9zcy1wcm9jZXNzPWltYWdlL3Jlc2l6ZSxQXzEy,g_south,t_55,x_1,y_20

图源:环球网

以下是美团高级副总裁李树斌与媒体对话的主要内容:

提问:大众点评有很多真实点评、且与美团打通。那么,与其他平台的内容种草相比,点评的优势在哪里?

李树斌:首先,所有来大众点评的人都是因为“真实”。第二,我们的信息结构化肯定是内容平台中做得最好的,这是很难且非常耗资源的。其实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基建团队,比如数百人的专业地图团队,把一个商家的地址搞准确、知道它什么时间营业或不营业。全国有上千万家商家,有能力把信息基建做真实、专业的平台很少。

提问:过去两年,点评在内容化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你认为目前做到什么程度了?

李树斌:点评内部经常会讨论,它到底是个工具还是内容平台。今天演讲时,我们的稿件原本是“让点评成为越来越多人用的工具”,我特意改成“平台”。我认为不要去界定它的角色到底是工具还是内容,如果你在上面做搜索,那它就是工具,如果你无聊时去刷它,那就是内容平台。

提问:点评的内容距离理想的内容呈现方式还差什么?

李树斌:点评能做所有内容吗?有人说点评也能做视频平台,我认为不是,点评应该保持它的信息密度。如果我刷的过程中出现一堆不相关的内容,那些信息其实哪里都有。假如让用户感觉迷失,即使看起来会有点增量,我也认为这不是点评应该走的方向,也不符合“帮助用户发现真实世界的美好”的理念。

我关心的是把用户的问题解决好,如果解决得好,他一分钟就离开App也OK。如果解决得不好,那就算用户在App里看了十分钟视频,我也觉得长期来看是不行的。所以我反复强调,同样的时长里,点评的信息密度不能降。

提问:我们日常用餐中会发现,餐厅送个东西、让顾客刷好评是个很常见的行为。你们怎么筛选和规避这样的行为,来保证必吃榜榜单的客观性?

李树斌:首先,我们平台的立场是坚决反对这样的行为。第二,我们每年都会对所有商家进行强力宣导,帮助他们理解刷好评对生意经营并不是一个良好方式。第三,我们背后有强大的公信力算法团队,团队同学也会自己做线下的抽查、监控、暗访等等,包括在用户端做访谈,杜绝大家因过于追求结果带来的动作变形。

提问:刚刚发布会上提到一个用户消费决策的趋势,是“从效率优先到体验至上”。一般而言,大连锁往往需要效率制胜,单体店更容易把体验做到极致。据你们的观察,连锁餐饮在上榜餐厅中的占比在变高还是变低?

李树斌:必吃榜在最近两年已经跟着我们的用户去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及地区,比如说 2024 年必吃榜新开了 50 多座城市,今年又去往了更多海外地区和中国的更多地方。所以这些城市有更多的小店被探索,也有当地特色区域小连锁出来。

在大城市里,我们看到体验、服务都好的店,连锁品牌也有,这是不冲突的。只是随着用户写的高质量评价越来越多,线下真实物理世界中被发现的街头巷尾的小店也越来越多,所以结构上没有变化,但是我们发现了更多新鲜的点。

提问:站在平台视角看,你们发现什么样的连锁品牌在这两年更受消费者认可?

李树斌:好吃、不贵、体验佳的产品,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这三者是一个非常难达到的均衡,也是必吃榜的初心。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我们榜单中的每一家店都会清晰标注出是哪一家。我们更关心的是某一家店,而不会过多关注它是否连锁经营。即使它是连锁,但店与店之间也会有差异。

提问:必吃榜上的一些小店,其实在其他很多榜单上也会看到,包括也有明星、网红在推荐。你们如何能挖掘更多小众的优质餐厅?

李树斌:我觉得这是一个产品问题。一个榜单的来源有几种方式,其中一种是统计,它得有足够多的人、足够多的数据,我们才能看到和知道。“必吃榜”这类基于大众真实评价评选的榜单,就是这种。

如果一个店特别好,极少人去过,那么靠统计是发现不了的,它需要靠推荐的规律。这类似音乐领域的某一个电台DJ,一首歌可能只有他听过,他说出来之后大家才会去听。不同类型的店需要有不同方式把它挖掘出来,单靠统计规律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提问:大众点评的商家和美团平台的商家,在整个生态繁荣中的关系是什么?必吃榜的上榜餐厅怎么在美团平台体现出来?

李树斌:大多数商家是两边同时都有。但可能有些餐厅只适合线下去吃,所以我们不会要求商家必须线上线下都做,不是说点评的商家必须要开通外卖。必吃榜在公信力方面的原则也非常严格,不会因为商家跟我们有任何商业化的关系,而影响评审。大众点评在美团内部是一个独立事业部,在发布榜单前,其他部门也完全不知道谁会上榜。

提问:接下来,大众点评在商业化方面的侧重点或考量是什么?

李树斌:首先说明一下,点评的评价数据完全基于用户的真实评价,这个App本身其实没有所谓的商业化目标。但从我们的能力层面看,必吃榜榜单其实能帮助上榜商家在它的商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我们也希望能帮用户发现更多新鲜的、美好的美食,让大家更好地生活。

有部分餐厅上榜后,线上套餐销售额能提升近50%。我们也马上会上线“必吃榜套餐”这样的一些营销活动,帮助消费者体验到上榜餐厅的招牌菜,也让上榜餐厅的好味道被更多人知道。

提问:所以本质上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帮助商家提升他们的营收。

李树斌:对,帮助商家起宣传作用。其实大众点评这个组织内部,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要背商业化指标,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

提问:大众点评会跟酒旅业务有更多打通或合作吗?文旅方面的因素会纳入“必吃榜”的评判标准吗?

李树斌:我们今年还有必住榜、必玩榜。比如北京其实有很多小众的地方值得去,北京菜里也有很多小店特别好吃,本地人都不见得全知道。我在北京生活了快30年,之前看必玩榜的初步名单,好多点我自己都没去过。其实大家在大众点评上一直能享受到酒旅、票务的预订服务,而我们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榜单信息,让用户有更多新的发现和体验。

提问:过去,大众点评的用户可能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走到今天如何进一步去做下沉?这是一件需要主动作为的事情,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李树斌:需要做一些事情。即使有的城市很小,也不是所有本地人都知道这个城市好的地方在哪里。我的观点是,正常来讲,200人就会有一家“正式餐厅”,如果一个城市里有300万人,可能就有1万多个“正式餐厅”,很多本地人也会有盲区。点评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这些生活中宝藏的盲点。

提问:目前在下沉方面的具体动作是什么?

李树斌:我们在很多城市做在地化运营。另外,我们也会成立一个专门的海外团队,疫后出境游人次接近6亿,大家出国总得吃饭,点评是中国人习惯的平台。所以我们今年也在加强海外城市建设。

提问:今年4月点评事业部并入核心本地商业,目前已经有几个月了,在业务协同上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

李树斌:点评的愿景是帮助用户找到、发现、体验真实世界的美好生活,所以它更多是让用户走到线下,那内部的业务协同主要涉及三块:一是到餐,二是服务零售,三是酒店旅行,这三个也都是核心本地商业的业务。第一个影响在于,美团的基建能更好地用在点评上。第二,上面提到的这些到店业务都有非常多的线下BD,能够触达商家,这样的业务能力也让点评能更好地服务商户。

提问:在经营效率提升方面,有没有一些数据可以分享?

李树斌:其实线下到店消费远远不止餐饮,也有很多新的用户体验的业态。我举个具体的例子,北京有这么多可以室内钓鱼的垂钓点,我回家的路至少路过七八个,这种垂钓点需要新的能力去把它识别出来。之前点评如果自己去做,要全靠用户的发现,但其实有很多挖掘方法,美团的基建能帮点评做大量的POI挖掘。

提问:大众点评的很多功能,在今天的美团主App里也有,且点评本身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大的更新。你怎么看待美团App和大众点评本身的价值?点评未来想做成一个怎样的产品?

李树斌: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内部也有很多讨论。美团一定是想做从起心动念到发现、消费、分享的全链条,但每个App都是有边界的。我认为不可能有一个App把所有环节都做完,比如做了A功能,B需求的用户可能会觉得我不需要A。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用户还是打开点评App,是因为找店更方便、专业。点评做的事情更多跟体验相关,美团App则偏效率导向。点评和美团一起组成的生态,就能把全链条实现。

提问:并入核心本地商业后,点评在对商家的全站流量扶持上有什么新的变化?跟核心本地商业更全面的打通,还会给商家带来哪些新的价值?

李树斌:我一直强调的是,点评是一个独立业务。我在内部也强调,点评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张。我认为将来点评跟美团会越长越不一样。比如对于美团来讲,确实没必要收录很多垂钓点、拍照点之类,因为用户的需求很明确。但对点评来说,这些是有必要的,它对点评的用户有价值。

提问:所以在全站流量扶持上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

李树斌:对。点评是收录POI,“Point of Interest”不一定指向一个商业化的公司。这个点只要有经纬度、只要有文化、只要很多人愿意来,哪怕它周围什么都没有,它也值得被点评收录。但这样的点确实不应该放进美团App里,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

提问:点评接下来会如何深度结合AI?大致的节奏是怎样的?

李树斌:找店是一个角度。我们都知道逛街很有乐趣,但“找一个餐厅”是费时费力的,我们在搭建AI找店的能力。关于AI,我们并没有一个很宏大的规划。一个商家的信息太多元化了,通过AI解决用户在点评App里原有的信息处理问题,类似的小点其实蛮有帮助的。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商派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4月7日消息,据“市象”公众号消息,内部近日发邮件宣布:点评事业部划进核心本地商业部门,原点评负责人张川职位调整为公司顾问。点评事业部后续将并入核心本地商业,兼任负责人;原SaaS事业部负责人肖飞担任软硬件服务负责人,直接汇报王兴。
6月25日消息,高级副总裁在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活动上透露,大众点评用户过去一年主动搜索美食达78亿人次,2024年平台累计有3.63亿条真实评价。今年,大众点评“必吃榜”共有144个城市的3091家餐厅上榜。
6月5日消息,大众点评开放“品质外卖”新入口,包含美食、甜点饮品、超市便利、果蔬生鲜、浪漫鲜花、和品质百货六大品类。入驻商家均为点评严选商家,点评≥4分且外卖≥4.5分,证照资质齐全,主打“真门店,真评价”。据了解,目前此端口主要面向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城市。
9月13日消息,大众点评近日开始悄然测试“智能小助手”功能,用户在搜索部分问题时,搜索结果页面的头部将出现“小助手”测试版,智能回答用户提问。据官方介绍,大众点评“智能小助手”功能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只能回答部分问题,更多问题和功能正开发中,“智能小助手”回答的结果由用户评价自动综合生成。
雪豹财经社获悉,大众点评总经理俞建林已于近日离职,他负责的业务由高级副总裁张川代管。
8月17日消息,大众点评总经理俞建林已于近日离职,上交了个人电脑并清空工位,他负责的业务由高级副总裁、到店事业群总裁、S-Team成员张川代管。据有关人士透露,俞建林离职是出于个人职业规划的选择,近半年来,他也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五一期间国内的住宿、交通、景点门票等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200%。
2月7日消息,由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和大众点评共同推出的“激情迎亚冬 雪暖世界-指弹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美食地图正式上线。“哈尔滨旅游美食地图”作为大众点评“旅游美食地图”的首批示范城市,将联动餐饮、酒店、景点等生活服务全场景,为用户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消费链条的全方位服务,打造一站式目的地体验入口。
2023年10月以来,&大众点评通过技术审核过滤、人工主动巡查等识别方式集中处置了100余家商户,并对门店进行下线且合作费用不予退款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