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都没想到,小米AI眼镜会卖得这么好,开卖半小时被抢光
雷军不愧是资源整合大神,什么赛道供应链趋于成熟了,小米就在什么赛道崛起了。
“戴上眼镜,看到啥直接问,小爱同学会在耳边告诉你。”
雷军在微博上这样描述小米AI眼镜。
昨晚,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 发布会上,雷军正式发布了小米首款 AI 眼镜,售价1999元起。
结果小米不负众望,产品发布后仅半小时,小米商城就宣告售罄,京东预约量也达到了4.1万。

图源:小米发布会
一、小米AI眼镜,更适合亚洲市场的智能眼镜
小米眼镜有什么魔力,能够如此吸引消费者?
首先,在设计上,小米没有玩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聚焦于用户体验。
小米AI眼镜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不含镜片只有40g,重量与日常佩戴的普通眼镜几乎没差别。
而且它专门针对亚洲人脸型进行了优化,运用的是较为普遍的D 型方框造型,提供黑色、玳瑁棕与鹦鹉绿三种配色,并推出两款电致变色版本,也就是可以调节镜片颜色,适配户外或室内等不同光线环境。
价格上,标准版1999元,电致变色版分别为2699元和2999元。

图源:小米发布会
对于近视人群,小米也给出了解决方案。电致变色款不能更换镜片,而普通的标准版线上线下都能配近视镜片。这意味着近视的人不用像戴3D眼镜那样,要么忍受模糊的视野,要么被迫戴两副眼镜了。

图源:Wellsenn XR报告
其次,小米AI眼镜的功能确实不少,最重要的当然是拍摄功能。
小米在镜框角落放了个120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2K 30fps视频录制,并且有电子防抖(EIS),适合Vlog和直播这种第一视角且对像素没有太高要求的项目。
由于内置了AI语音助手“超级小爱”,佩戴者既可以通过镜腿上的按钮进行拍摄,也可以直接语音控制,按照雷军的说法,“解放双手,沉浸当下”就是AI眼镜在拍摄上的优势。
为了保证隐私,在内框的最右侧边缘区域,小米还加入了一枚状态灯,在拍摄的时候会闪烁绿灯,以第一时间告知设备的当下状态。

图源:IT之家
在声音上,它采用的是开放式耳机设计,配备了双扬声器以及5组麦克风进行收音。
在日常使用中,听歌、听导航语音都很清晰,而且因为是开放式的,周围环境的声音也能听到,安全性更高。
再次,在续航上,它采用了双芯片架构,根据不同功能使用不同芯片,来延长续航时间。
官方宣称续航时长能达到 8.6 小时,相当于7小时音乐连续播放或是45分钟录像时间。当然,它本身可以边使用边充电,以此延长直播使用时间。
相比 Meta 同类产品 4 小时的续航,确实多了不少,一天一充基本足够。
最后,作为AI眼镜,它的核心功能与“超级小爱”密切相关。
只要喊一声“小爱同学”,就能实现语音查询、翻译、扫码支付、等诸多功能,作为小米生态的一环,甚至可以做到查询食物有多少卡路里或是智能家居控制。

图源:微博
其实在发布会前,这款产品就已经吸引了不少关注,发布会预约人数超过 3 万,不少人就是冲着眼镜去的。
并且用户购买的热情高涨,发布半小时内就在小米商城售罄。
这一方面是国内AI眼镜市场刚起步,消费者对智能穿戴新品充满好奇和期待,想第一时间体验新鲜科技;
另一方面也依赖小米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用户基础和号召力。
雷军曾预期AI眼镜的销量“30万台往上”,现在看来,这个预期很有可能实现。
二、对标Meta眼镜,小米能赢吗?

图源:小米发布会
小米AI眼镜是挑战行业标杆Meta Ray-Ban的一次尝试。
Meta 在 2023 年 9 月推出的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凭借和雷朋的联名,4 个月销量就突破了 100 万,售价299美元(约2143元)。
无论在软硬件能力,资金、资源和渠道,还是布局的速度和决心上,小米无疑是AI眼镜赛道的“劲旅”。但即便是小米,想要复制Meta的“百万奇迹”,仍然十分不易。

Meta Ray-Ban智能眼镜 图源:雷朋官网
第一,Meta 的 AI 生态在海外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各种社交平台的适配也做得很好,在海外市场接受度很高,这是其社交属性。
第二,Meta与雷朋的联名合作有很大吸引力。
Meta不仅使用了雷朋墨镜的名字、外观设计,还有线下渠道。
在美国雷朋门店里,一款普通的飞行员墨镜卖到249美元,同样外观、款式和重量,但带有AI以及拍摄能力的只比普通墨镜多了50美元。
第三,市场需求不同。
“Ray-Ban Meta首先是一款墨镜,其次才是一款AI眼镜。”
墨镜在国外市场的需求很高,但国内的市场情况则截然不同。消费者少有佩戴墨镜的习惯,更多是近视人群全天佩戴近视眼镜,如果续航不能支撑全天,必定让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不过,它也有明显的短板,小米并非没有胜算。
一是Meta眼镜续航只有 4 小时,拍摄功能也相对简单,和专业相机、手机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小米眼镜1999 元起的价格,比 Meta Ray-Ban 便宜了一些,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更有吸引力。并且小米眼镜更贴合国内用户的习惯,在国内市场上比Meta更有竞争力。
三是小米有着独特的优势,那便是产品生态和互联,这是小米的底气,也是小米AI眼镜的看家本领。
用户通过眼镜就能控制家里的小米智能家居设备,还能和手机实现不同视角的联动,这些都是它的特色。例如视频通话的时候,就可以给出眼镜视角。

图源:微博
但小米 AI 眼镜也存在不足。
一方面,续航时长对于全天戴眼镜的近视人群来说明显不够,而且防抖效果对于跑步等场景来说也不够看。即便是拍摄vlog,想要让博主进到画面中,还是需要借助第三视角的相机或手机。
另一方面,虽然小米眼镜预订火热,但其中多少是冲着尝鲜去的,很难说清。长期来看,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下,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花费1999元为这款新物种买单,有待市场验证。
另外,今年,国内AI眼镜热开始了,甚至有“百镜大战”的称呼。大量公司跨界入局,除小米以外,字节、百度等大厂均表态入场。
在激烈的竞争下,小米的竞争力能持续多久,小米眼镜是成为中国版“Meta Ray-Ban”,还是不了了之,被科技的浪潮彻底吞没?这些问题,都等待小米回答。
发布会后,魅族前高管李楠在微博上评价小米AI眼镜“汽车卖的比手机多,手机卖的比眼镜多,而且眼镜少很多很多……”他认为小米AI眼镜虽然看着流量多,实际上根本没达到成功的标准,甚至像是失败了。

图源:微博
三、小米AI眼镜能走多远?
总的来说,小米AI眼镜凭借庞大的小米生态、性价比优势以及精准的功能定位,得以在AI眼镜市场中脱颖而出。
发布后半小时就售罄,这既反映出AI眼镜市场的潜在需求,也体现了小米的产品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小米 AI 眼镜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不仅要接着优化硬件、软件,还要应对百度等企业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在这次发布会中,AI眼镜占的篇幅不多,结合“30万”这相对保守的销售预期以及不高不低的定价,或许可以猜测,目前这首款AI眼镜只是小米的“试水之作”,目的是为了测评国内市场对AI眼镜的需求度。
发布会前,魅族前高管李楠在微博上评价小米AI眼镜,表示这款眼镜其实没啥AI能力,但真心希望小米可以成功,“毕竟,如果小米仆街了,这个品类的所有人,都不会好过。”

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也就是说,不仅小米在试水AI眼镜市场,其他科技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其实也都在盯着这次试水的结果。
也许品牌效应可以影响一时,但影响不了一世。市场不会说谎,AI眼镜的未来究竟如何,还请拭目以待。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