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挖走宝马一员大将
雷军对人才的看重,向来是实打实的,既舍得给机会,也肯用心栽培。
1.宝马设计主管加盟小米
人才,向来是稀缺资源。
尤其在智能汽车赛道上,从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到市场拓展,每个环节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也正因为这样,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资深从业者,也就成了车企抢着要的“香饽饽”。
日前,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Kai Langer在领英发文称,他将结束在宝马集团二十余年的任职,于8月1日正式加盟小米。

Kai Langer宣布加入小米
公开资料显示,Kai Langer自2003年加入宝马集团,曾参与2013年推出的初代宝马i3和i8车型的设计开发,这两款车型作为宝马新能源战略的标志性产品,为后来的纯电动车型设立了新的标杆。
此后他担任宝马集团前瞻设计工作室主管及宝马创意总监,负责探索未来车型的设计语言与技术融合方案,推动宝马在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的战略布局。

Kai Langer工作经历
2019 年7月起,Kai Langer正式担任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全面负责该系列车型的设计方向,直至2025年8月离职。
除i系列外,他还曾担任宝马MINI内饰设计主管,负责MINI品牌的内饰设计工作。
从任职经历来看,Kai Langer在汽车设计领域的经验相当老道,既熟悉新能源车型的创新设计逻辑,也对经典品牌的风格传承与迭代有着深刻的理解。
尽管外界对宝马i系列存在一些调侃的声音,不少人认为它是宝马设计中最难看的,塑料感还很重。
但不可否认的是,宝马i系列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
仅从外观来看,宝马i3前脸设计简洁且具辨识度,标志性双肾型进气格栅虽为封闭样式,却仍保留宝马家族设计特征,格栅周围蓝色饰条也能看出其电动车身份。同时,车身采用“LifeDrive”架构,碳纤维车身既平衡了电池重量,在碰撞测试中也有稳定表现。

图源:微博
作为汽车新势力,小米汽车对创新要求颇高,而Kai Langer正是能为品牌注入创新血液的人才。
不过,职场向来是双向选择,这样一位在宝马任职超20年的老将,为何会选择加入小米呢?
原因很简单,小米汽车前景好且条件优厚,Kai Langer 没有理由拒绝。
官方数据显示,小米首款车型SU7上市15个月累计交付超30万辆,成为20万+纯电轿车销冠;后续小米推出的SUV车型 YU7,上市18小时订单超24万台。


图源:微博
8 月1日,小米创始人雷军还透露,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
作为一家新车企,小米汽车取得的成绩可谓是相当突出,未来前景更是十分可观。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Kai Langer选择小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按照他的说法,“小米已在科技和消费电子市场站稳脚跟,且在汽车行业首次亮相便势头迅猛,目前正在扩大业务,它给了我一个成为其中重要一员的机会。我对未来能拥有创造光明前景的机会充满好奇。”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还挖走了前宝马FE性能管理与仿真主管 Jannis Hellwig、前法拉利 F1 新车空气动力专家Ricard Aiguabella Macau等一众长期研究赛车的汽车专家。
在智能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核心人才的储备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技术突破与市场竞争力,而小米持续吸纳顶尖人才,正展现了其发力汽车赛道的明确信号。
此次Kai Langer的加入,也将进一步充实小米汽车团队,助力其在设计层面实现突破,并带动团队在创新维度碰撞出新的火花。
雷军是在认认真真做汽车的,不管是产品打磨还是人才布局,他似乎都希望做到更好、更全面。
2.小米汽车,正在酝酿出海
出海是车企拓展市场、提升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方向,小米汽车虽尚未正式迈出出海步伐,却已在积极为海外布局做准备。
据了解,在德国慕尼黑设立了汽车研发中心,该中心初期规模虽不足50人,但成员多为管理层及业务专家,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
据媒体披露,慕尼黑研发中心的部分成员拥有宝马背景,例如宝马前限量车型部门总经理Rudolf Dittrich,如今已担任小米汽车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
值得一提的是,Kai Langer 在2019年7月至今年8月担任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期间,工作地点正是德国慕尼黑。
也是因此,外界推测Kai Langer后续很可能会加入小米汽车慕尼黑设计中心。
不过,目前小米暂未回应相关消息,具体情况虽尚不明确,但可以确认的是,小米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在持续扩大。
8月6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发文称,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份额已排名第二,高端化将是下一阶段在欧洲的核心战略。
另外,Canalys调研数据也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欧洲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市场份额达23%,超过苹果。

图源:微博
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的亮眼表现,为小米汽车的出海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海外征程也更令人期待。
此前,雷军在一场回应小米YU7相关问题的直播中明确表示,小米汽车是有出海计划的。
至于具体的出海时间,雷军提到:“小米汽车目前国内排队的人实在太多,所以这两年先优先把国内的交付问题解决以后,大概2027年才会考虑出口。”

图源:抖音
至于具体的出海时间,雷军提到:“小米汽车目前国内排队的人实在太多,所以这两年先优先把国内的交付问题解决以后,大概2027年才会考虑出口。”
很显然,雷军还是希望把眼下的市场顾好,才能更从容地迈向海外。毕竟,只有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带着经过验证的产品力和服务体系出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更有底气。
3.车企出海,势在必行
把视线投向整个行业,不难发现车企出海早已是常态。
从早期欧美车企凭借技术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到日韩车企以性价比和可靠性打开国际销路,再到如今中国车企凭借新能源转型的先发优势加速“走出去”,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突破地域边界。
对车企而言,出海不仅是实现规模扩张的必经之路,更是对冲单一市场风险的重要选择。
尤其对新能源车企而言,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正推动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爆发,各国市场对智能电动车型的渴求持续升温,这为具备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的车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750万辆;GGII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2100万辆,全球汽车电动化渗透率将达到23.2%。

图源:高工产研
从市场分布来看,中国内需、欧洲、美国将占据约71%、16%、8%的份额,三者合计占比约95%。
而在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387万辆的销量增量中,中、欧、美市场的贡献度分别为81%、10%、1%,市场潜力可见一斑。
这一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脚步不断加快,蔚来、小鹏、比亚迪、长安、吉利等品牌已纷纷在欧洲推出车型。
更早之前,小鹏和蔚来便分别于2020 年、2021年杀入挪威市场,在欧洲进行布局。其中,截至今年6月,小鹏汽车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源:微博
今年年初,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朋友圈官宣出海计划,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研发中心也同步开业。后续的财报电话会上,理想汽车进一步明确,今年将正式开启海外市场,且国际化与海外业务已被列为2025年的核心战略之一。
车企出海,已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小米虽可能稍晚入局,但在其他企业先行探路、打通路径之后再进入,或许反而能避开早期的诸多挑战,未必不是好事。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