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拿下大众汽车
各取所需,互相利用。
一、小鹏联盟大众,技术反向输出
今天,车圈又迎来一件大事!
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这对已经合作一年有余的搭档,正式宣布:我们的合作,要搞得更大、更深、更强!
据小鹏汽车在港交所递交的公告显示,双方签订了一份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的协议。
简单来说,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不仅将集成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纯电车型平台,还将部署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

图源:新浪财经
很多朋友可能对“电子电气架构”这个词有点陌生。
打个比方,如果说汽车是一个人,那电子电气架构就相当于它的“神经网络”和“大脑”,负责控制车辆的各种功能,从驾驶辅助到娱乐系统,无所不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相当于将小鹏汽车的“最强大脑”全面融入大众汽车的产品体系,从纯电到燃油,从高端到大众市场。
未来大众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新车,都将拥有一颗“小鹏芯”,在大众这么多年的造车历史面前,小鹏这波属实是“反向输入”了。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小鹏和大众的合作,也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2023年7月26日,大众就向小鹏增资约7亿美元,获得了小鹏约4.99%的股权,双方计划共同开发两款B级纯电动车型。
这是双方合作的起点,也是小鹏汽车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图源:小鹏汽车官网
紧接着,在2024年2月29日,双方签署了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加速B级电动车的研发,并启动了联合采购计划。
2024年4月17日,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深化,签署了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合作协议。
合作的核心,首次聚焦在了小鹏汽车的“最强大脑”——联合开发“中国电子架构(CEA)”,也正是今天这次合作的基石。
2024年7月22日,双方的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小鹏的CEA架构,被确定将应用于大众在华生产的CMP和MEB两大平台。
算上这一次,目前一共5次合作,一步一个脚印的体现出,大众对小鹏的技术越来越认可。
对于此次合作,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本次扩大合作协议是继2024年7月22日签署联合开发协议之后,双方合作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也表态:“先进技术成果的应用不应局限于单一动力形式。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各品牌始终致力于在各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通过将CEA架构延伸至集团强大的燃油车产品矩阵,集团将进一步巩固在传统动力车型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
二、传统品牌与新势力的合作共生
两位大佬好话说得再多,逃不过“有利可图”的实质,双方的合作本身正是一场互惠互用。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逐渐改变着消费者的购车观念和市场格局。
数据显示,2025年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9.1万辆和259.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4.7%。
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尤为显著,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车时,会优先考虑新能源车型。
而曾经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燃油车品牌,尤其是以大众为代表的品牌,影响力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新能源车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大众虽然作为传统汽车行业的巨头,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也不得不积极求变。

图源:微博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此多的造车企业中,为什么大众集团会选中小鹏汽车进行合作呢?
首先,小鹏汽车的最新销量数据令人瞩目。
2025年7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36,717台,同比增长229%,环比增长6%,创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
2025年1~7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33,906台,同比增长270%。
这样的成绩,不仅在造车新势力中名列前茅,甚至已经超越了许多传统汽车品牌。
并且,凭借一系列优秀的产品,如小鹏P7、小鹏G9等,小鹏汽车目前已在市场上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图源:小红书
另一方面,小鹏汽车具有与众不同的品牌属性。与其他新势力相比,小鹏汽车从创立之初,就将“智能化”作为自己最核心的标签。
无论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XNGP,还是智能座舱系统Xmart OS,小鹏都坚持全栈自研,并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
这对于在软件领域相对薄弱的大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然,合作的核心是共赢。大众与小鹏之间的合作,对小鹏汽车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据悉,2025年一季度,小鹏技术服务收入已达14.4亿元,同比增长43.6%,成为毛利率最高的业务板块(66.4%)。
据高盛预测,“扩大合作协议”落地后,小鹏2025年Q4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有望从2024年Q4的9.1%提升至15%,带动综合毛利率突破17%。
而另一方面,这也代表着小鹏汽车不再是一家单纯的“卖车”公司,变成了可以像英伟达、华为等“卖技术”的公司。

图源:何小鹏微信朋友圈
此外,大众汽车作为全球顶级的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生产制造等方面,拥有着深厚的积累。
通过与大众的合作,小鹏汽车可以学习到这些宝贵的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内功”,为未来的全球化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国产电车纷纷出海的今天,与大众的合作,无疑是对小鹏汽车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的最好背书。
借助大众在全球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小鹏汽车的“出海”之路,也将走得更加顺畅。
三、风光背后,小鹏必须直面的三大挑战
与巨人同行,固然可以看得更远,但也可能被巨人的阴影所笼罩。
尽管小鹏的销量节节攀升,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财报显示,公司为了维持技术领先和市场份额,研发和销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如今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价格战的硝烟从未散去,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三四十万的高端车,无一幸免。
这些都是悬在小鹏汽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何况,虽然前面提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愈发庞大,但这片市场早已不再是一片蓝海,而是血流成河的“红海”。
环顾四周,小鹏的对手个个实力强悍。前有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大巨头,后有理想、蔚来等老对手,更有华为(AITO问界)、小米这样的跨界“鲶鱼”虎视眈眈。
与大众的合作,能为小鹏带来短期的收入和背书,但无法直接转化为C端市场的销量。消费者在做购车决策时,看的还是产品本身、品牌服务和价格。
如何在“内卷”到极致的市场中,持续保持产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是小鹏必须日夜思考的难题。
最后,双方合作本身也存在不确定性。
一边是严谨、流程化、决策链条长的德国百年巨头,另一边是追求快速迭代、扁平化管理的中国科技新贵。
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方式,能否顺利融合?技术方案的落地、联合采购的协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如果合作进程不及预期,反而可能拖累双方的节奏。
毫无疑问,牵手大众,是小鹏汽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小鹏在残酷的淘汰赛中,获得了一张宝贵的“续命牌”和一笔可观的“发展金”。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笔交易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更像是一次“杠杆”,能否撬动起小鹏未来的增长飞轮,取决于小鹏自己。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