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再出重大车祸,雷军天要塌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成都小米SU7起火,救援无门再上演
近日,“成都天府小道小米自燃” 话题强势冲上热搜,这一突发事件让小米汽车再度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相关争议迅速在全网蔓延。
据悉,事发时一辆小米SU7在路中起火,车主疑似被困车内。

图源:微博
从现场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多名路人上前尝试营救,先后尝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但车门是怎么都拉不开,眼看火势着的越来越大, 因此人们不得不尽快的找其他的救援方法。
事发后,据一名现场目击者透露,他是跟消防车一起到的,约在凌晨3点半,“到的时候火已经控制住了,但是中间火势变大,最后也灭了。人没有救出来,最后是用电锯切开的门。”

图源:微博
这起事故里,“车门打不开” 无疑是最刺眼的问题——正因为这个环节卡了壳,不管是路人的紧急救援,还是消防员的专业处置,都被耽误了关键时间,最终让被困者错失了最佳逃生机会,生命在火海中遗憾消逝。
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提出了疑问:从现场曝光的图片来看,驾驶位一侧的车身受损程度并不算严重,既没有明显的碰撞变形,也没有被大火完全包裹,为什么驾驶者却无法逃生?

图源:微博
有熟悉电动车构造的网友解释道:“一般电动车发生严重碰撞或起火时,电路系统会自动切断,这本来是保护电池的机制,但有些车的门锁也靠电路控制,一旦断电,门锁就可能失效,反而把人困在里面。”
不过,这个说法也只是网友的推测,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尚未就此次事故作出任何回应,这种沉默的态度让公众的疑虑和不满进一步加剧。
事实上,小米汽车并非首次出现这种因车门无法打开而导致车内人员不幸去世的突发事故。此前,类似的悲剧就已发生过,但似乎小米汽车对此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进。
早在2025年3月29日,就曾发生过一起更为惨痛的事故:3名从湖北自驾到安徽参加考试的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因为车门没法解锁,无法打开车门逃生,最终导致3人身亡。

图源:微博
彼时,一位现场参与救援的司机表示,当时车门无法打开,他用铁棍砸碎后排车窗,将坐在后面的女孩救了出来,但最终3人都不幸遇难。

图源:小红书网友评论区
短短数月内,两起事故、四条生命,都与 “车门无法开启” 这一相同问题相关联。
从高速事故到道路自燃,从大学生群体到普通车主,相似的悲剧反复上演,不禁让人追问:小米汽车此前是否针对 “车门安全” 问题进行过整改?为何在已有惨痛案例的情况下,依旧未能避免同类事故发生?
这些疑问,都亟待小米汽车给出一个明确且负责任的答案。
小米SU7车门为什么打不开
那么,小米SU7的车门为什么打不开呢?
当碰撞燃烧事故发生后,若车门可以顺利打开,则车内的乘员将有生还的希望。
然而,小米SU7在爆燃后却出现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据了解,小米SU7的车门外把手采用的是半隐藏式设计,而这种半隐藏式门把手欺骗性很大,给人一种机械门把手的错觉,实际是按里面的微动开关开门,同鼠标同款微动。轻触是电动开门,用点力往外拉就是机械开门。

图源:微博
基于这样的设计原理,小米SU7采用的是电动开门方式。然而,电动开门系统高度依赖车辆的电力供应。一旦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发生断电情况,电动开门功能就会失效。
也就是说,小米SU7作为电动开门,如果车辆断电后可能就会打不开门。
对于车辆断电后车门可能锁死的问题,小米汽车客服曾给出回应。客服表示,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其用户手册里也有类似的应急指引。

图源:小米SU7用户手册
通常来说,车企产品手册的逃生说明都会写得很明确,用户在车内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开门时,可连续两次拉动内门把手,即可打开对应侧车门。
不过,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实际碰撞事故中的场景,远比手册描述的复杂得多。
首先是隐藏式门把手的共性问题。当下很多新能源汽车都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这类把手虽大多配备机械应急开关,但开关位置却十分隐蔽。
在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隐藏式门把手常常出现没有弹出的情况,是的,隐藏式门把手是会配备机械式的应急开关的,但是都是在车内,特斯拉的应急开关在前门扶手正上方;其他品牌的应急开关大多藏在车门内侧斜下角,破窗后很难够到,且位置各不相同。

图源:微博
更关键的是事故发生时的实际困境:车辆碰撞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很可能让车内人员当场陷入昏迷,别说按照手册操作 “连续拉两次内门把手”,就连清醒判断的能力都不具备。
而车外救援人员面对打不开的车门,即便知道有应急解锁装置和机械把手,但在紧急且混乱的情况下,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并正确使用这些装置,往往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事实上,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背后有明确的行业逻辑 —— 如今越来越多车企将其视为“科技感”的象征,同时强调它能降低车辆 Cd 值(风阻系数)、提升续航,因此常被当作核心卖点宣传。
但很少有车企主动提及,这类门把手大多与“电控”深度绑定:除少数按压式设计外,无论是电控弹出式,还是纯按钮开关式,一旦遭遇断电、碰撞等紧急情况,都可能成为阻碍救援的 “拦路虎”。
在近年的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隐患层出不穷,例如:2022年4月,辽宁一辆特斯拉发生双车碰撞事故之后起火,但是隐藏式门把手就没有弹出,多名路人只能硬生生掰开车门,将受伤的女司机救出。

图源:微博
再比如,去年山西运城一问界M7车辆高速追尾后,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打开。

图源:百度
值得庆幸的是,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图片来源:工信部网站
不难看出,这一规定的出台,犹如在汽车安全领域划下了一道“红线”,从行业标准层面为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设定了底线。
它不仅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视,更是对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引导,促使车企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将安全放在首位。
总而言之,破“门”之困,刻不容缓。汽车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妥协的话题。每一次事故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和伤痛。车企作为汽车的生产者,肩负着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科技感和市场卖点,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需求。
在未来的汽车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安全设计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确保在各种极端情况下,车门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而不是阻碍救援的“绊脚石”。
小米 SU7 事件,更该成为给所有车企的一记警钟。唯有深刻反思汽车安全领域的问题,全行业共同发力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安全,才能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安心的旅程。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