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推出Blue Jay机器人,或将省下40亿美元成本
1.双重技术革新
年终旺季将至,亚马逊再次放出大招,公布了多项面向物流和配送环节的新技术与产品,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其中,新一代仓库机器人Blue Jay能够同时执行多项任务,过去分布在三处的机器人作业环节,现在可以在同一位置完成拣选、分拣与合并等流程。目前,该技术正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仓库展开测试,首次测试显示Blue Jay已能处理并整合仓库中存储的约75%商品。

新一代仓库机器人Blue Jay 图源:亚马逊
详细来看,Blue Jay由悬挂在输送轨道上的一系列机械臂组成,机械臂末端配备吸盘,可以抓取并分拣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商品。与此同时,亚马逊还推出了AI工具“Eluna”,用于为仓储运营提供数据洞察与决策支持,进一步配合机器人与人力协同作业。
亚马逊表示,该机器人系统的目标是协助员工完成原本繁重的任务,“同时在更小的物理空间内创造更高的效率”。
而在配送端,亚马逊还发布了一款面向配送员的AR智能眼镜。该眼镜通过内置的摄像头、传感器以及AI驱动的计算机视觉能力,能在佩戴者的视野前方投射出一个虚拟显示界面,可实现对包裹的扫描、显示逐步行走路线、在视野中叠加危险提示与提醒。

面向配送员的AR智能眼镜 图源:亚马逊
亚马逊称,这将显著减少配送员在操作过程中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从而提升安全性。目前已在北美对数百名配送员进行试用,以优化设备设计并准备后续更广泛的推广。
一直以来,亚马逊的动向都被视为行业风向标,关于本次发布的重量级创新成果,亚马逊机器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Tye Brady表示:“我们最新的创新是我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为员工和客户创造更好体验的好例子。”
2.投入产生回报
亚马逊对物流自动化的执着可追溯至2012年,当年以7.75亿美元收购KivaSystems公司,为其机器人战略奠定技术基础。
此后十余年间,亚马逊持续加码研发,从早期负责货架移动的Kiva机器人,到2023年推出的自主导航机器人Proteus,形成了清晰的技术迭代路径。
今年5月,亚马逊推出了具备触觉能力的机器人系统Vulcan,首次将触觉引入仓储自动化装备中。Vulcan能够在大约1平方英尺的隔间里正确拾取货物,知道什么时候该伸手,什么时候该用力,每次该用多少力,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停下,不出现破坏性卡顿。

亚马逊首款触觉机器人 图源:aboutamazon
当然,在物流自动化赛道上,亚马逊并非孤军奋战,全球物流巨头DHL同样动作频频。
今年5月,DHL与波士顿动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新增部署1000台Stretch机器人,用于集装箱卸载与货物拣选等环节;今年7月,DHL宣布将在英国和爱尔兰投资5.5亿英镑,用于扩大物流基础设施并加速自动化部署,使区域物流效率大大提升。

DHL投资5.5亿英镑扩展英国物流业务 图源:DHL
电商平台与物流企业的集体发力,背后是自动化带来的巨大价值空间。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估算,随着自动化铺开并伴随更低的劳务和履约成本,亚马逊到2027年可能节省高达40亿美元的成本。

可能节省高达40亿美元的成本 图源:hcamag
自动化浪潮背后,争议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就业问题。据《纽约时报》表示,亚马逊计划将其美国业务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到75%,这可能会在2033年前取代超过60万个工作岗位。
但目前来看情况还是比较稳定——尽管自动化进程加速,亚马逊依旧计划在这个假日购物季招聘25万名全职和兼职员工,这一数字与过去两年的数字持平。
总的来说,随着AI、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持续进步,尽管争议尚存,但物流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已不可逆转。
对于平台型企业而言,构建自动化技术壁垒是巩固竞争优势的关键,将自动化能力转化为配送时效与成本控制的优势,进而提升商家与消费者的平台粘性。
而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的参与者而言,与其畏惧自动化带来的冲击,不如主动拥抱变革,在跨境电商的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