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撑不住了,大量抛售股份
识时务者为俊杰。
星巴克卷不动了!要跑?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将与博裕投资(以下简称“博裕”)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图源: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
说白了,眼下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实在太过激烈,星巴克有些扛不住了。
这条曾经在高端咖啡市场叱咤风云的“过江龙”,如今不得不找博裕这位“本土老手”搭伙,就是想借对方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经验、广泛的人脉与丰富的资源,既能更快铺开门店,也能让本土化创新跟上市场节奏。
看到这儿,不少网友都犯嘀咕:星巴克这是打不过就撤,当起逃兵了?
星巴克易主
曾几何时,星巴克在国内饮料行业长期占据头部市场地位,堪称“王者”般的存在。
然而,近期,“星巴克中国卖掉了”的消息却让网友讨论得热火朝天,相关词条更是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榜首,一时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图源:微博
要知道,星巴克初入中国市场时,行业竞争远没现在激烈。它凭借“第三空间”的定位——主打优质产品与舒适体验,不仅带火了新的生活方式,更精准戳中了中产阶层对高端消费的需求。
也正因如此,星巴克一度牢牢掌握着高端现制饮品市场的定价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现如今,星巴克却选择卖掉了其在中国业务60%的股权,此消息一出,网友们直接炸开了锅,各种讨论根本停不下来。
在众多声音中,一条高赞评论格外引人注意,有网友直言“品牌和知识产权都没买到,买了些桌椅板凳”,也有网友疑惑,“星巴克是啥顶尖科技?”

图源:微博评论区截图
从网友的讨论中不难看出,不少人认为星巴克并非真正“易主”,只是找了个“代运营”。
毕竟,星巴克的品牌名称、标志性图案均拥有商标权,店内的装潢设计也受版权保护,这些核心资产并未被出售,此次转让的仅仅是市场60%的销售权。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对品牌后续发展提出猜测,“那星巴克是不是要改名了?”“跟金拱门差不多的操作吧?”。还有部分网友将关注点放在价格上,直言“价格定得太高了,有点骑虎难下”。

图源:微博评论区截图
其实,网友对价格的关注并非没有道理,毕竟“价格贵”一直是星巴克被大家诟病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此次股权变动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盼着,是不是要把价格打下来了。

图源:微博评论区截图
一直以来,星巴克始终坚持为消费者提供“第三空间”的线下服务,无论是店租成本还是品牌调性,都使其咖啡产品保持在30元左右。

图源:微博
但近年来,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是外卖平台的流量争夺加剧,如京东外卖近期推出的“百亿补贴”,也使得星巴克的价格被动下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其高端定位。
更重要的是,随着瑞幸、库迪等国产品牌的强势崛起,星巴克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曾经的行业优势逐渐被削弱。
国产品牌崛起,星巴克“压力山大”
时间回到2017年,瑞幸高喊“星巴克平替”的口号诞生,开小店、主打外带,锁定15-20元价格带,中国咖啡市场迎来了第一次变革。

图源:微博
瑞幸以“数字化运营 + 高性价比”的模式,将现磨咖啡的单价从25元以上击落至10元区间,把咖啡从小资产品变成了平价饮品,其2023年的营收也超越了星巴克(中国)。
这意味着,瑞幸中国市场年营收首次正式超越星巴克,成为了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咖啡之王”。
至此,星巴克一强独大的市场局面被彻底打破,国产咖啡品牌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开始不断提升,未来有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就在星巴克与瑞幸围绕市场份额周旋缠斗之时,2022年10月,库迪咖啡横空出世,中国咖啡市场再次迎来颠覆性巨变。
从开业时的8.8元大促,到常态化的9.9元,库迪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现磨咖啡的价格打到10元以下,将中国咖啡带入“平民时代”。

图源:微博
如今,咖啡这种曾经被视为精英专享、白领专属的饮品,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工薪阶层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选择。
可以说,星巴克此时做出的战略调整,其实是找准了市场脉搏与自身痛点。它“全球品牌基因 + 本土资本动能”的组合,非常契合国内咖啡市场的发展方向。
这样的星巴克,无疑更值得我们期待。
入乡随俗,入局本土化战场
星巴克中国这次的变动,颇有些“卖了,但没全卖”的微妙感。
据悉,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

图源: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
更引人注目的是,股权变动刚敲定,星巴克中国就同步抛出了新目标:“双方将推动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万家。”
这个数字一出来,网友们立刻开启了调侃模式,有人直接留言:“20000家门店,是要开到村里吗”。

图源:微博评论区截图
对于这个扩张计划,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表示:
“博裕资本深厚的本土知识和专业能力,将帮助我们在中国加速增长,尤其是在进入更小城市和新区域时。”
另一边,作为合作方,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则表示:
“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与中国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
从双方的表态里不难看出,这次合作的核心方向很清晰——星巴克要借这波机会加速下沉市场布局。
具体来说,就是星巴克将依托博裕的本土资源,深入更多县级城市;同时在产品、服务上强化本土化创新,优化门店运营模式,再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整体效率。
而这次合作的宣布,也顺带让一个低调了多年的名字重新回到大众视野——那就是博裕投资。
作为收购方,博裕资本绝非普通买家。
据了解,博裕创立于2011年,公司在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这家私募股权公司,管理着近百亿美元的基金。
更厉害的是,它的投资名单几乎涵盖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美团、快手、网易云音乐、滴滴出行……
这还不是全部。在接手星巴克中国业务之前,博裕刚拿下了中国高端商业的代表——北京SKP。
今年4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信息显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其关联方拟收购北京SKP部分股权,而前者的最终控制人正是博裕。

图源: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另外,“雪王” 蜜雪冰城登陆港交所的时候,投资阵营里也能看到博裕的身影。
不过要说博裕最出名的投资案例,还得是2012年那一次:博裕加入中投牵头的财团,参与马云回购雅虎所持阿里股份的交易,为那笔71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募集部分资金,并由此获得阿里巴巴5.6%股权。
这桩投资后来也被业内公认为中国资本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而对星巴克而言,此次出售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其实是一举两得:既能获取大笔资金缓解自身的扩张压力,又能借助博裕的本土优势更好地实现本土化运营。
事实上,在本土化浪潮下,洋品牌接纳中国合伙人早已不是新鲜事,星巴克只是其中一员。
往前看,有肯德基和麦当劳和赛百味早已走过类似的本土化合作之路。向后看,还有汉堡王和哈根达斯等品牌也正处于待价而沽的状态。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星巴克与博裕能否在坚守品牌原有调性的同时,成功攻克下沉市场?星巴克又将如何借助本土资本重塑其市场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能否精准入局本地化战场,或将成为这些洋品牌在中国市场能否持续生存的关键。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