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惊艳全网,行业大地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人类对科技的敬畏,往往始于“不敢相信”的震撼——当创新突破认知边界时,怀疑与惊叹总会相伴而生。
何小鹏回应人形机器人质疑
近日,在小鹏科技日现场,小鹏研发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登台亮相。

图源:微博
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登场后上演了这样一幕:它迈着优雅的猫步缓缓走来,步态轻盈丝滑,仿生人形的细节逼真到让观众忍不住惊叹。

图源:微博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惊艳到了网络上,却变成了一场热议:超过半数网友在评论区提出质疑,有人说“里面肯定藏了真人吧?”,有人盯着细节较真“你看它臀部有肌肉起伏,衣服还有自然褶皱,绝对是真人扮演的!”,还有人疑惑“头部能看到耳朵轮廓,这么像人,怎么可能是机器?”,类似的声音很快刷满了社交平台。

图源:微博
面对这些质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先是表示,“感谢认可。”

图源:微博
而后,何小鹏在11月6日发布了一条一镜到底的无剪辑视频,正面回应这些争议。

图源:微博
“团队这会儿心情挺复杂的,既因为技术被大家认可而高兴,又因为不被信任有点哭笑不得。”他在视频里无奈地说,总有人会低估科技迭代的速度,所以团队特意用最直观的方式来澄清。 镜头前,工作人员拉开了IRON的背部拉链,里面的骨骼支架、仿生肌肉结构和控制器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藏真人”的猜想一下子就被打破了。

图源:微博
至于网友们关注的“耳朵”细节,何小鹏也耐心解释:“这其实是两组高性能麦克风阵列,就像咱们人类的耳朵一样,负责采集环境声音、实现听觉交互,是机器人感知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

图源:微博
而且视频里,还能清晰听到机器人行走时传来的电机运转声和散热声,从侧面印证了它确实是纯机械驱动的。
视频发布后,小鹏汽车港股直线拉升翻红,一度涨超5%。截至11月6日收盘,小鹏汽车股价报89.4港元/股,市值1704亿港元,涨1.94%。

图源:微博
对于小鹏人形机器人遭质疑和何小鹏回应质疑的消息,网友们热议不断。
有的网友直言表示,“太多人带节奏了,有些人跪久了,说马斯克也做不到这程度所以说小鹏不可能做的出来,我搞不懂特斯拉是哪根葱,没有中国供应链你看他玩个蛋。”

图源:微博
也有的网友表示,“说不如宇树你肯定错了。关节越多越灵活,做剧烈运动难度当然就越大,要跑马拉松、打拳应该把环节全锁死才稳定,但小鹏这才是真正拿去应用的路线。小鹏这个机器人肯定是国内第一,灵活度是关键。”

图源:微博
还有的网友猜想小鹏机器人的适配领域,“小鹏机器人,看着挺逼真的。它最适合的应用场景是:情趣机器人、陪伴机器人……”

图源:微博
不难看出,大家对于小鹏的人形机器人相当看好,这让人不禁好奇,小鹏机器人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小鹏IRON机器人亮点颇多
作为小鹏花了7年时间打造的 “最拟人人形机器人”,它的核心亮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先看仿生结构设计。
IRON是按照1:1的真人比例打造的,身高178cm、体重70kg,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骨骼-肌肉-皮肤”仿生体系,能做出的动作灵活度比市面上主流产品高不少——比如特斯拉Optimus Gen2能完成的动作种类还不到它的一半。
它的脊椎能像人一样灵活弯腰,肩膀活动范围和人类几乎没差别,全身覆盖的柔性皮肤不仅摸起来像真人,连穿衣服时的褶皱都和人一样自然,这比宇树 H1只在局部用柔性材料的设计更贴近真实人体。
为了让它走出丝滑的猫步,研发团队特意给脚尖加了特殊设计,让每一步都轻盈得像在太空漫步,平衡能力比特斯拉Optimus的传统屈膝走路方式好很多。
它的手也特别灵活,能做出22种精细动作,搭配特别小巧的关节部件,连直径1毫米的小零件都能轻松拿起来,比宇树H1的手灵活不少。
不过,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会上透露,这一代IRON是预研的最后一个版本,量产版本将不高于170cm。
再说说核心技术配置。
算力方面,IRON装了3颗小鹏自己研发的AI芯片,运算能力据称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比特斯拉Optimus用的芯片快15倍,也比宇树H1顶配的芯片快不少。
有了这么强的算力,IRON不用依赖云端,自己就能独立思考做决策,而特斯拉Optimus还得靠云端辅助才能完成复杂任务。
能源上,它用了全球首发的全固态电池,重量轻了30%,电量却多了30%,充一次电的续航和特斯拉Optimus差不多,比宇树H1强不少。
感知能力上,它复用了小鹏汽车智驾的技术,能360度无死角观察周围,识别准确率高达98%,在复杂环境下的反应速度比宇树H1更快。
最后是安全与场景布局。
在设计上,IRON严格遵循“机器人三大法则”,还额外加了“隐私数据不出机器人” 的保护规则,数据安全比特斯拉的硬件防护更周全。
场景落地方面,IRON确定了两条路线:工业上,会进小鹏广州工厂和宝钢,负责精度特别高的零件组装,一天能装500颗螺丝,比特斯拉Optimus在自家工厂只做搬运的效率高很多;商业上,会先在博物馆、商场、4S店这些地方落地,提供导览、导购服务,而宇树 H1目前还主要用于科研和展示。同时,小鹏计划开放接口让更多开发者参与,和特斯拉的思路类似,但会更贴合国内的使用场景。
不难看出,小鹏的人形机器人也算是给特斯拉和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上了一课。
物理AI的未来已来?
值得一提的是,IRON机器人只是2025小鹏科技日的亮点之一,这场以“涌现”为主题的发布会,还抛出了覆盖AI技术、自动驾驶、低空出行的三大重磅成果,完整勾勒出何小鹏口中“物理AI”的未来图景。
首先是第二代VLA模型,可以让让机器“跳过翻译直接行动”:新模型可跳过“语言转译”,从画面直接生成动作指令,如人下意识扶倒杯般自然;其次是三款Robotaxi车型,能够不依赖高精地图,2026年试运营,同时,小鹏还官宣高德为首个全球生态伙伴,未来可在高德地图叫车;最后是两套飞行汽车:个人款已订出7000台,商务款能飞 500公里,2026 年就能大规模交付。
可见,何小鹏在物理AI方向已经有备而来,正如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说:“当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就会催生物理AI。”
从能走猫步的机器人,到不用高精地图的无人出租车,再到即将量产的飞行汽车,2025年的这场科技日,其实是小鹏对未来的一次“提前剧透”。
对于小鹏汽车而言,2026年或将成为关键节点:IRON机器人、陆地航母飞行汽车、Robotaxi都将在这一年迎来量产或试运营。
而这不仅是小鹏的突围,更预示着中国在智能出行、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万亿级赛道上,正在从“跟跑”转向“领跑”。
从地面的灵活迈步,到道路上的自主行驶,再到天空中的自由起降,何小鹏或许在证明:物理AI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