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价格暴涨,我再也买不到便宜手机了
怀念旗舰手机1999元的时代。
一、内存价格疯涨,下游苦不堪言
涨价的狂风,已经在供应链肆虐。
今日,一则“闪迪涨价”的消息冲上热搜榜,引起广泛讨论。
据悉,闪迪11月大幅调涨了NAND闪存合约价格,涨幅高达50%,这已经是闪迪今年以来至少第三次涨价。

图源:谷歌浏览器
今年,闪迪在4月宣布全系涨价10%之后,又在9月初针对全部渠道和消费类产品执行10%普涨,打响存储涨价“第一枪”,引发了美光等存储龙头跟进涨价。
此前,业内对NAND闪存四季度合约价上涨已有预期,预计平均涨幅预估为5%-10%,远低于50%。
其实,回顾今年秋季的手机销售旺季,不难得知,上游涨价的压力已经传导至下游。
以红米K90为例,在12GB+ 512GB这一内存配置上,相比于上一代K80,K90的首发价贵了300元。
不仅如此,在K90同系列中,标准版12GB+256GB内存版本最初公布的售价为2599元,而12GB+512GB版定价直接跳到3199元,仅256GB的存储差距便拉开高达600元价差。
后续,对12GB+512GB这一版本,小米官方采取了首销月降价300元的措施。同时,雷军曾进一步解释道:“内存涨价实在太多,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这份诚意”。

图源:微博
据了解,红米K90系列的RAM(内存芯片)与ROM(闪存芯片)供应商集中在SK海力士与三星两大头部公司。
此前,有供应链消息称,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内存供应商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继续上调存储芯片报价,涨幅可能高达30%。
而内存供应商涨价的原因,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原厂的控货和涨价,Flash Wafer是制造闪存芯片的半导体晶圆,可以理解为闪存芯片的“半成品”或“母体”。
从9月以来,现货Flash Wafer价格强势上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512GB Flash Wafer涨超20%。

图源:CFM闪存市场
源头的涨价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其紧密相关的内存资源价格快速上涨,进而相对应的产品生产成本大幅走高,服务器、手机、PC等各应用端的存储成品全面掀起涨价潮。
二、AI或成罪魁祸首
其实,内存涨价这件事并不罕见。
比如2017年的虚拟货币矿潮,挖矿主要依赖高性能显卡,也就是GPU。这些显卡需要大量的显存,而显存与通用内存(DRAM)在制造工艺和供应链上有重叠。

图源:谷歌浏览器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供应商重新分配了产能,然而,当时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需求也在增长,两者需求叠加,造成了一波通用内存价格飙升。
除开这种灰犀牛事件,供应商们有时也会人为制造缺口。
由于存储芯片属于高度垄断的市场,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在面临市场需求疲软、库存水平高等情况时,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巨头往往就会联手做局。
以往存储芯片涨价的前奏,通常是这些巨头的工厂出现停电或火灾等意外,从而引发市场对其产能收紧的预期。
而三大闪存供应商就借此默契减产,人为制造供给缺口,倒逼市场重新定价。
对此,半导体行业分析师也见怪不怪,毕竟“当控制90%产能的玩家同时拧紧水龙头,沙漠里的一瓶水也能卖出黄金的价格。”

图源:搜狐
然而,这次情况不太一样,涨价原因主要是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可以细分为两点来说。
第一,AI训练造成了大量需求缺口。
多模态、长上下文等复杂AI模型需要缓存大量中间数据,大容量存储的需求增加,价格相应上涨。
除了前文提到的512GB Flash Wafer涨超20%之外,1TB Flash Wafer的价格也累计涨了接近15%。
此外,为了缓解GPU内存压力,存储厂商积极拓展新的储存技术,降低内存的能耗,提高服务器的效率。
企业级SSD、高带宽内存(HBM)等存储器是AI服务器核心部件,为了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存储厂商将大量核心资源向AI相关业务倾斜,从而挤占了手机等传统产品线的产能与供应。
值得一提是,美光在2026年年底前的HBM已全部预售完毕,SK海力士的12层堆叠HBM3e即使良率仅75%,2026年的产能也已被锁定。
这反映出AI的发展给存储行业带来的巨大缺口,也预示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或将持续涨价。
第二,AI相关的存储产品利润高。
目前,企业级SSD、高带宽内存(HBM)等AI服务器核心部件,其售价和利润率远高于手机使用的LPDDR内存和UFS存储芯片。
对企业来说,一片8-Hi的HBM3e芯片的利润,可能相当于数百片手机用存储芯片的利润总和。
HBM市场目前由SK海力士、三星和美光三家公司主导,并且SK海力士在HBM3e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根据SK海力士今年第三季度财报,SK海力士的营业收入为24万亿韩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约为1209亿,同比增长 39%。
将其他数据折合成人民币,营业利润为56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 62%,净利润为62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9%。

图源:SK海力士官方
由此可见,在人工智能淘金热中,和AI沾边的产品、技术,都能在高额利润上分到一杯羹。
在需求和利润的双重叠加下,上游企业的资源分配出现倾斜,造成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内存资源不足,进而导致价格上涨。
三、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上游带来的成本压力,最终还是要消费者承担。
之前提到的红米K90系列并非个例,近期发布的多款旗舰手机均面临涨价压力。
vivo X300系列定价有100至300元的涨幅;OPPO Find X9系列有200至300元的涨幅。


图源:小红书
此外,中低端手机对成本的敏感度更高。真我GT8系列有300至500元的涨幅,iQOO 15系列起售价也从3999元升至4199元,涨幅约5%。
真我中国区总裁徐起坦言,“对于iQOO来说一个是屏幕,另外一个就是存储,涨价不但影响到新品在首发期的价格,也会影响到后续的全生命周期,比如大促期间的价格。
之前发一个产品,用户会等到618或者之后的大促去购买,觉得这段时间有比较大的优惠力度,但是今年因为存储的原因,价格下探的力度会小很多很多,这样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销售节奏、备货,以及我们新的Z系列的机型都会受到影响。”
那什么时候才能降价呢?
摩根士丹利曾预测2028年是AI投资收回成本的关键节点,如果预测正确,AI行业有了明确的盈利预期,自然会有相应的规划,会倒逼上游企业重新分配资源。
就目前而言,威刚董事长曾提到第四季度才是存储价格上涨的真正起点和严重缺货的开始。
由此推测,明年新旗舰的内存同比涨幅可能达20-30%,消费者在购买高端手机时可能需承担更多成本。
而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如何在“高投入、高定价、高体验”的新阶段平衡成本与市场需求,将成为未来一年的核心挑战。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