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彻底翻车,iPhone Air 或将永久停产
乔布斯走后,苹果还是失去了灵魂。
一、iPhone Air 2开发项目被移除
苹果的尝试,又失败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近期已通知内部工程师及外部供应商,将原定的iPhone Air 2开发项目从2026年秋季发布日程中移除,且未提供新的时间表。

图源:谷歌浏览器
此外,作为iPhone Air两家组装厂商之一的富士康,已经拆除除一条半之外的所有生产线,并预计将在本月底前完全停止生产。
而另一合作伙伴立讯精密则已于10月底结束iPhone Air相关生产任务。
今早,京东双11手机竞速排行榜揭榜。
在全部品牌销量累计榜中,苹果的销量位居第一,反映出iPhone 17系列的市场反响不错。

图源:京东
在6000+价位细分排行榜中,iPhone 17 Pro Max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iPhone 17 Pro,位列第二。
而iPhone Air排在第七,打不过一年前的iPhone 16 Pro Max。

图源:京东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单品销量榜的前十名中,iPhone Air已经不见踪影。

图源:京东
其实,早在上个月,iPhone Air就被曝出要减产。
当时,日本瑞穗证券发出消息,“苹果针对新iPhone的生产计划做出调整:iPhone Air因市场反应不及预期,年末或减产100万台。”
紧接着,Omdia首席研究员Heo Moo-yeol透露,“苹果计划在2027年下半年则推出推出iPhone 20 Air(iPhone Air 2)。”
综合这两则信息来看,苹果并未因短期市场遇冷而直接放弃iPhone Air系列,而是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
一方面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产量,另一方面则继续投入研发,为产品的更新迭代做准备。
不过,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苹果还是狠下心砍掉了iPhone Air生产线,这是为何?
主要原因还是iPhone Air真的卖不动了。
受eSIM普及度的影响,国行版iPhone Air的发售时间晚于美国市场,于10月17日开启预订,10月22日正式发售。
预购开启初期,曾出现过首批机型迅速售空的情况。
因此,在海外市场遇冷时,苹果最早做出的策略是减产,将赌注全部压在中国市场上。
但正式开售后,国内市场热度未能延续。除产品本身问题外,eSIM办理流程繁琐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图源:新华网
在eSIM业务推出初期,“办个eSIM怎么这么难”就曾登上热搜,道出了不少用户的共同心声。
具体来看,整个办理流程颇为周折。
用户不仅需要先在线上完成预约取号,再到指定营业厅进行线下办理,还常常因为部分网点“权限不足”,只能转而前往规模更大的主营业厅才能开通。
更麻烦的是,目前三大运营商均不支持异地办理eSIM业务。用户若想开通,还必须专程返回手机号码的归属地。

图源:新京报
即便成功办妥,使用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有用户曾在微博上吐槽:“办了个eSIM,结果所有电话都被ban了。”
这是由于eSIM号码容易被系统判定为“账号异常”,导致部分功能受到限制。
而解除这一异常状态的方法,是用户需再次前往线下营业厅,完成二次人工认证。

图源:微博
由于办理流程繁琐且性价比不高,许多消费者选择持币观望。
目前,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iPhone Air不仅没有溢价,反而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转售价普遍比官方定价低数百元。

图源:闲鱼
面对全球市场的双重遇冷,苹果选择叫停供应商,并砍掉相关生产线,无疑是及时控制损失的必然选择。
二、苹果撤退,华为补位
国产在补货这一块,速度堪比火箭。
在iPhone Air减产的同一周,华为宣布Mate 70 Air开启预售。

图源:谷歌浏览器
这款手机同样是华为旗下首款以“Air”命名的手机,华为Mate 70 Air厚度仅为6.6毫米,重量为208克。
在性能方面,Mate 70 Air搭载了麒麟9020系列处理器,并配备了完整的后置四摄影像系统,相比于iPhone Air,华为这款手机的摄像功能并未因机身变薄而缩水。
在续航方面,Mate 70 Air配备了6500mAh的大容量电池,远超电池容量约为3149mAh的iPhone Air。
在价格方面,Mate 70 Air的起售价为4199元,相较于起售价7999元的iPhone Air,展现了更高的性价比。
此外,华为Mate 70 Air保留了对双实体SIM卡的支持。

图源:中关村在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传阶段,华为就有意与iPhone Air划清界限。当苹果强调“史上最薄”时,华为却提出“不止于薄”。

图源:谷歌浏览器
华为能迅速补位,主要依靠两大优势。
一是多年折叠屏技术的积累。
2025年前三季度,华为在中国折叠屏市场中占据68.9%的份额,占比接近七成,稳居头部。

图源:IDC中国
折叠屏本身对结构堆叠、轻薄化有极高要求,华为将这套经验迁移到超薄手机上,可谓水到渠成。
其实,早在iPhone Air发布时,就有人猜测它是苹果为折叠屏设备铺路的半成品。
从结果看,华为在折叠技术上的积累,显然更为成熟。
二是本土供应链与品牌优势。
华为扎根国内供应链,从零部件采购到组装生产都在国内完成,物流快、沟通效率高,成本控制优势明显。
再加上没有关税负担,华为能够在保证利润的同时,制定出比苹果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三、“iPhone的第四款机型”何时成功
多年来,苹果曾多次尝试推出“iPhone的第四款机型”,尝试进一步开拓细分市场,但这类产品大多未能成功。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认为,“现有的iPhone 17 Pro系列和标准机型已经很好地覆盖了大部分高端用户的需求,几乎没有空间去开拓新的细分市场和定位。”
回顾苹果过去推出的几款机型,无论是mini、Plus还是如今的Air,都未能成功开拓出新的市场区隔与定位。

图源:谷歌浏览器
具体来看,iPhone mini因屏幕较小,不太符合多数用户对大屏手机的偏好;iPhone Plus虽然屏幕更大,但在性能与价格方面缺乏明显优势,难以吸引消费者。
而如今的Air系列,则因定价偏高、性能配置缩水明显,在上市初期就直接夭折。
其实,苹果在拓展新品时,最擅长的一招就是“以点带链”,一旦某个系列站稳市场,就能带动配件、供应链、开发者乃至整个营销生态共同运转。
以Pro系列为例,该机型发布初期也曾被质疑定价高、功能杂。
但很快,“电影级模式”“长焦拍摄”“高帧率视频剪辑”等特性,就成为了一批固定用户的刚需,销量也随之稳定。

图源:谷歌浏览器
这或许说明,单纯增加产品型号并不一定能创造新市场。如果不能清晰定位用户需求,即使强如苹果,也难以打破新品频频受挫的困局。
目前,iPhone Air 2项目虽已从主线排程中撤出,但相关原型开发在内部早已启动,并迭代过多个版本。
根据原有规划,新一代iPhone Air将进一步减轻重量,并配备更大容量电池。
此外,它还计划引入均热板等散热结构,并对摄像头模组的位置与堆叠进行优化,从而在更薄的机身中维持性能表现。
因此,Air系列大概只是暂缓推出,并未完全终止。
但从长远看,若苹果无法加速创新、提升供应链效率,其在高端市场的统治力将不断受到冲击,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