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出手整改大马力电车,雷军、王传福首当其冲
要速度还是要命,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一、车企被集体“限速”
开车,不是开赛车。
最近,公安部组织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下称“《条件》”)。
其中明确提及了限速要求: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0~100km/h)不少于5秒的默认状态。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大幅提升。同时,一批新势力车企纷纷入局,快速推进了汽车的智能化与电动化。
为了突出产品优势,不少车企开始将“速度”作为核心卖点,并借助赛道成绩作为证明,以此展示车辆的性能实力。

图源:小米汽车微博
新能源汽车零百加速排行榜的数据显示,昊铂SSR以1.9秒的成绩位居第一,随后是小米SU7 Ultra和极氪001 FR,零百加速时间为1.98秒和2.02秒,性能堪比超跑。

图源:AutoLab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小米、极氪等新势力品牌不仅上榜车型多,而且排名靠前,显示出它们在电动性能方面的强大实力。
在价格方面,上榜车型的价格覆盖非常广泛,从约29万元一直到超过600万元,跨度极大。
一方面,保时捷、兰博基尼等传统超跑品牌车型价格普遍超过百万,定位高端;另一方面,像小米SU7、智己L6、极氪007等车型,仅以30万元左右的价格,就实现了零百加速进入3秒级的性能表现,大幅降低了高性能汽车的体验门槛。
然而,降低这种门槛,真的完全是好事吗?
以小米汽车为例。近一年来,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用户分享小米SU7(及部分同类车型)撞入绿化带、冲上路沿、甚至失控漂移的视频,引发广泛讨论。不少网友也因此将小米SU7戏称为“绿化带战神”。

图源:抖音(绿化带话题)
这些事故背后,实际上反映了高性能电车在快速普及过程中,一个典型的“适配断层”现象,即车辆的性能远超一般驾驶者的控制能力,而部分车主并未做好驾驭这种动力的准备。
雷军曾在直播时表示,“(小米SU7)这批车主的平均年龄大多集中在三十四五岁左右,其中女性车主的比例接近20%。”
此外,他还补充到,“这款车型(小米SU7)的主要购买者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赛车运动爱好者;二是互联网创业者、金融行业从业者以及贸易领域人士等;此外,还有不少人将这款车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伴侣。”
根据小米汽车的用户调研数据,26-30岁的消费者是购车主力,占比高达38%。其次是20-25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均占比22%。

图源:增长黑盒
此外,在20至30岁的年轻群体中,超过六成用户表示对小米汽车有购买意向。
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车主可能缺乏应对大马力后驱车的经验,却在首次驾车时就直面跑车级的动力。
在部分“小米撞绿化带”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车辆在加速或转弯时,车身有时出现明显摇摆,随后失控撞上绿化带。
这主要是因为当驾驶员深踩电门时,瞬时扭矩极易突破后轮抓地力极限,尤其在湿滑、弯道或低附着力路面,导致转向过度,新手难以救车。
此外,小米SU7配备强动力回收的单踏板模式。在紧急情况下,部分驾驶员可能因慌乱而误将电门当作刹车踩死,车辆瞬间急加速,事故就此发生。
二、“速度”不是事故的唯一原因
上个月,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疑似小米SU7 Ultra 的车辆在行驶中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
根据网友提供的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事故车辆以100-150km/h 左右的速度摇摆行驶,在红绿灯路口为躲避右转车辆向左急打方向后失控,先撞向绿化带,随即翻滚至对向车道并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事故发生后,多名路人主动营救被困驾驶员,但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导致救援失败。
事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作出通报:经检测,涉事车主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

图源:上观
对于这起事故,“车门无法打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大概是车辆碰撞后电路系统受损,导致电子门锁断电失灵。
加之该车型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在断电情况下,无法通过传统机械方式解锁,最后导致车门无法打开。

图源:快科技
对此,《条件》做出了要求:乘用车应保证每个乘员至少能从两个不同的车门上下车,汽车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外把手。
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式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并在机械式解锁和开启装置附近设置醒目的标志。
当出现紧急情况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同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进一步提高了驾驶员的安全保障。
三、畸形内卷该停止了
卷性能、卷驾驶辅助、卷价格在车圈不算罕见,但不知何时,车企开始“卷宣传”。
上个月,“小米小字”梗意外出圈,揭开了行业内夸大宣传的一角。
在小米YU7的宣传宣传海报中,防撞梁被标注为“2200MPa小米超强钢”,性能堪比坦克级防护。但右下角的小字却悄悄写着,“小米超强钢指材质项目名称”。

图源:微博
这并非单一例子,不少厂商会在宣传海报上用醒目的文字标出高端配置,消费者乍一看以为产品已然实现。
结果却在角落发现一行小字,“此为研发目标”“预计未来实现”。这种误导性宣传,令人无语。
不仅如此,在新能源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为争夺用户,不少车企在宣传话术上会进行夸大。
比如上半年在宣传驾驶辅助时,一家提到“自动驾驶能缓解高速疲劳”,另一家就敢说“自动驾驶可以边开车边喝咖啡”。
宣传语越来越大胆,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直到今年3月,安徽发生一起高速事故,驾驶员在开启驾驶辅助时,双手离开方向盘,最终因避让障碍不及时,驾驶员包括车内另外两名乘客不幸罹难。
随后,工信部发布文件,明令禁止宣传用语中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词汇。
自此,车企在“驾驶辅助”的宣传上才略显收敛。
而不久后,车圈又刮起一股“赛车文化”风。
多家品牌又纷纷以赛道成绩、零百加速作为营销重点。
9月,仰望U9 Xtreme在德国纽北赛道首测,获圈速6分59秒157的成绩,成为首款闯入7分钟大关的纯电量产车。

图源:凤凰网快科技
同时,该车以496.22公里/小时极速获德国ATP认证,成为全球最快量产汽车。
当天,比亚迪集团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正式发布了旗下纯电动超级跑车——仰望U9 Xtreme,面向全球限量发售30台。

图源:仰望官网
追求性能极限值得肯定,但也要遵守“对生命敬畏,对安全负责”的底线。
在以“极限速度”作为卖点时,车企更应该明白可能引发的后果。
多数法条规定只会在事故发生后出台,而在此之前,不负责任的宣传手段,本质上是在把用户当试验品,终会遭到反噬。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