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狂赚1131亿,雷军打了所有人的脸
偶尔打打逆风局,才能证明实力有多强。
一、小米汽车首次实现盈利
昨天,小米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数据十分亮眼。
财报显示,小米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为1131.2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25亿元增长22.3%。

图源:小米集团第三季度财报
在利润方面,小米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利润为15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0.41亿元增长150.1%。
经调整净利润为113.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2.52亿元增长80.9%,较上一季度的108.31亿元增长4.4%。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超199%。

图源:36氪
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283亿元,其他相关收入7亿元。
此外,本季度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收益转正,实现单季经营收益7亿元。
卢伟冰在曾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小米汽车预计本周完成全年35万台的年度交付目标。”
回顾今年小米汽车的成绩,可以说每个月都有新的突破。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共交付了81302台车,同比增长197.7%,环比增长7.2%。

图源:36氪
在今年10月的新势力品牌销量榜中,小米汽车交付突破4万台,位居第五,和蔚来处于同一水平线。

图源:盖世汽车
目前,小米汽车前三季度累计交付已突破26万台,总交付量超过40万台。
除了交付量持续上涨以外,小米汽车扭亏为盈,还离不开小米汽车超高的毛利率。根据今年第二季度新势力品牌的毛利率数据,小米的汽车毛利率已经达到26.4%,同比增长了11个百分点。
此外,在趋势图中,小米汽车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就已经超越特斯拉、理想等品牌,领先多数新势力,达到头部水平。

图源:36氪
回顾今年,小米汽车的处境并不轻松。然而,在持续的质疑声中,它几乎每个月都有销量和利润上的突破。
这或许也反映出小米的基本盘十分扎实,用户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很高,不会被舆论轻易动摇。
二、小米股价继续下跌
财报中的收入一路看涨。然而,资本市场的表现却是另一番景象。
自今年6月起,小米股价整体持续下行,累计跌幅已超过30%。

图源:证券时报网
据了解,这并非小米一家的困境。
近期,全球科技股市场普遍承压。

图源:证券时报网
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第一是是芯片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存储芯片价格就持续上涨。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10月,关键芯片的单月价格涨幅高达21%。
这直接挤压了小米手机业务的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很难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与此同时,汽车业务也受到模拟芯片涨价的冲击。行业巨头在2025年进行大幅调价,涨幅普遍在10%到30%之间。
由于每辆汽车需要使用大量此类芯片,导致小米汽车的核心部件成本显著上升,这让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造车业务面临更大挑战。

图源:凤凰网
第二是是政策红利消退带来的市场压力。
此前,地方政府的“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有效拉动了汽车、手机等产品的消费。不过,随着这些补贴逐步退出,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可能会推迟相关的购入计划。
更直接的影响来自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的变化。2024-2025年购车仍享受全额免征,但从2026年开始,减免力度将减半。
这意味着,购买一辆25万元的新车,消费者需多支出约1.25万元的税款。
尽管小米承诺为部分用户提供购车补贴来对冲影响,但这本身也构成了额外的成本负担。

图源:南都周刊
除了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小米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汽车交付慢。
比如YU7上市不到一天,订单就突破24万辆。但小米汽车工厂全部投产后,年产能也只有约30万辆。
这意味着,光是消化现有订单就要花上近10个月。因此,标准版YU7的交付周期被拉长到53-56周——等车要超过一年。
这么久的等待,让不少准车主担心车辆交付跨年可能要多交购置税,还害怕因为技术更新快,自己拿到车时已经落后。
这种焦虑逐渐转为对品牌的不满,也给竞争对手制造了机会。今年7月,甚至有其他品牌的销售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挖墙脚”,承诺可以为转单的用户报销定金。
其次是舆论风波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此前被曝光的重大交通事故,让不少人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疑问。另一方面,小米在宣传上的高调风格,也引发了一些公众的信任危机。
例如,SU7 Ultra选配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就被部分车主和评测人质疑是“样子货”,认为实际导流散热效果远不如宣传所说。
这类争议哪怕后续有澄清或补救,也容易在用户心中留下“宣传大于实际”的印象,进而影响品牌口碑。
三、小米公关“一把手”换人
一直以来,雷军都是小米的一块招牌,在舆论偏向正面的时候,创始人的魅力能快速拉近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距离。
但是,当负面事件出现后,雷军会成为被追责的第一责任人,如今的小米的负面舆情很大程度也直指雷军本人。
上周末,雷军连发数条微博,重申小米汽车安全设计理念,语气强势,一改以往的亲切随和。

图源:雷军微博
原因可以追溯到去年4月,雷军在访谈中提到“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这句话在几经传播过后,被网友认为是“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结合今年小米汽车出现的重大事故,不少人质疑小米汽车忽视安全标准。
对此,雷军终于忍不住站出来反击了。
近期,小米SU7 Ultra“挖孔机盖”纠纷案再次开庭,引发广泛关注。
庭审中,小米法务部提交了多达84页证据进行辩护,并提出“雷军发的微博不算数,他不懂结构”等引发热议的观点,强调创始人个人言论不能代表官方承诺。
面对可能的高额赔偿,连号称千人团队的法务部也不得不“背刺老板”,在庭上切割雷军与品牌的责任边界。

图源:什么值得买(目前雷军微博已删除)
几乎同一时间,小米公关体系也迎来人事变动。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被曝转岗,不再负责公关事务。
消息称,多位科技公司公关负责人已参与面试,预计小米公关一号位将很快迎来新人。
王化在任期间,以其活跃的社交媒体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红式辟谣”,成为小米公关的重要标签。他的调岗,或许也意味着小米对外宣传策略的调整。
在汽车行业,公众期待的是更权威、中立和可信的声音。经历交付延迟、宣传争议等一系列风波后,小米或许正重新思考如何与公众沟通,升级其公关体系。
从法庭到舆论场,从产品到人事,小米的整体打法正面临调整。
在智能汽车这个更大的战场上,它需要更稳健的姿态,更清晰的边界:让小米归小米,雷军归雷军,车归车。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