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万起卖,华为尚界打出王炸,价格卷死友商
用价格换市场,是一场豪赌。
动作不断,华为三款新车蓄势待发
“尚界H5呢?”“尚界H5什么时候出场?”......这是在华为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弹幕频繁出现的内容。显然,在这场发布会上,大众不仅关注着主角智界和问界,更将视线聚焦在了尚界H5——这款由华为和上汽联合打造的新品。
不少用户期待着尚界H5价格的公布,甚至在尚界H5出场之前,许多人就已经在微博围观下注,纷纷猜测尚界H5的价格会是多少。毕竟华为为这款新车造足了势头,在智驾配置上,从搭载华为ADS4.0辅助驾驶系统到192线激光雷达,从智能座舱到超长续航......华为的技术支撑,加上上汽的造车口碑,尚界H5吊足了大众的胃口。

来源:微博
下午16:30,尚界H5终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余承东对其进行配置的讲解过后,大众一同等候着它的预售价格的宣布。
“16.98万!”
价格一出,直播间瞬间被刷屏,满屏充斥着大众的震惊。有用户表示:“16.98万还要什么自行车啊!”也有人猜测:“正式价估计还能再低一两万。”

来源:微博
此前,在大众对尚界H5的价格众说纷纭的时候,官方就已经公布价格区间在15-25万。这个价格区间搭配之前尚界H5所公布的配置,大众对尚界H5更是期待满满。然而,即便官方给了大众一定的心理价格,让大众做好预期准备,可当价格真正公布的时候,大众发现自己的心理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来源:微信
不少人表示,华为的顶尖技术、上汽的制造品质、豪华的车辆配置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尚界H5都把“buff”叠满了。甚至有用户觉得尚界H5十分符合自己的期待,已经直接下订。

来源:微博

来源:鸿蒙智行
当然,除了大众十分关注的尚界H5之外,我们不能忘记华为此次发布会的两位主角——问界和智界。在此次发布会当中,问界M8纯电版上市,智界推出双子星R7与S7。
三款新车在大众面前的集体亮相,让我们再次清晰地看到,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又更进一步。尤其是尚界H5的推出,让华为“四界”再添一界,成为“五界”。
这款由华为和上汽联合打造的全新制作,不仅承载着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领域的顶尖技术,更融合了上汽70年来的造车底蕴和德系品质基因。在价格上,华为和上汽确实给出了相当的诚意,更别提尚界H5在配置上也是“拉满”的状态。
华为将尚界H5的预售价定在16.98万,这不仅代表着其是鸿蒙智行最便宜的一款车,从整体上看,这也是华为在新能源汽车15万-20万级市场投出的一颗“重磅炸弹”。这不仅仅影响着华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地位权重,更是对整个市场格局的冲击。
预售一小时,尚界H5小订就已经突破25000台。如此看来,华为这一步“大棋”,还真是下对了。

来源:鸿蒙智行
携手上汽,华为新能源汽车布局进一步扩展
从联合赛力斯,扭转其颓势,到如今携手上汽,推出尚界H5“炸场”,不难看出,华为在汽车业务方面有着自己清晰的规划路径。
回顾华为迈入汽车领域,我们能清晰看到这个跨界企业在新领域走的每一步。
2013年,华为在正式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开始进军汽车领域。彼时华为的角色还是传统的供应商,为车企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这是华为迈出的第一步,区别于小米亲自下场造车,显然华为更重视赋能。
经过几年的沉淀,华为的战略逐渐清晰。2019年,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这标志着汽车业务与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业务并列,成为华为公司的战略级业务。同年,在上海车展上,华为首次以“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身份亮相。
这也表明了,华为将在研发智能联网电动汽车相关产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如今,华为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平台、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服务、智能车控与智能驾驶系统五大业务板块构成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五大系统。强硬的技术实力支撑起了华为对自身的定位——车企的技术合作伙伴。其汽车业务的合作模式,从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拓展到Huawei Inside(HI)模式和华为智选模式。其中HI模式(Huawei Inside)是华为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一种模式;智选模式是华为深度参与整车设计、研发、营销和销售等环节,甚至以“联合品牌”的形式出现的一种模式。
从零件输送到技术提供,再到品牌联合,华为在汽车业务方面所开展的每一步,都深刻地贯彻着2020年任正非签发文件所强调的那句“华为不造车”。可即便是不造车,其“赋能者”的定位也对行业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2023年,华为将“智选车”模式升级为“鸿蒙智行(HIMA)”,将其作为一个开放的战略技术平台和合作生态。其合作阵营不断扩大,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汽车业务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向华为伸出的橄榄枝也越来越多。
上汽也不例外。
此次华为和上汽的合作备受瞩目,除了二者是技术和品质的强强联手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在于,上汽集团前董事长陈虹曾公开表示,拒绝与华为合作。原因是陈虹认为:“上汽很难接受由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它就会成为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三年过去,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波诡云谲的行业,上汽最终携手华为,站在了自身变革的关键节点。通过尚界,上汽不仅可以依靠华为背书积攒新的用户,实现自身技术升级,更是找到了智能化主流市场切入的角度,促使其提高自身竞争力,开辟企业新局面,从而应对新挑战。
对华为而言,上汽七十年造车的品质深得大众的信服,即使这次尚界打出了同品级车类史无前例的低价,用户也对其品质和后续交付充满信心。
这是一场双赢的局面。
从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与车企建立多样的合作模式来适配市场和用户需求来看,华为有着一定的战略定力,且其战略伴随着相当的灵活性。如今,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连续14个月位居中国汽车品牌成交均价榜首,是华为技术驱动和深度赋能的结果。

来源:鸿蒙智行
阶段性的成功为华为带来喜悦与欢呼,但其不会止于此。余承东多次公开表达对行业格局的野心。他曾放言要“把宝马、奔驰、奥迪在三十几万到五十几万的空间,一把干掉,并设定目标“第一年就超越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这些言论虽一度引发争议,但也体现了其打造世界级智能汽车品牌的决心。
如今的华为通过技术和赋能站稳了脚跟。其未来会迈向何方,是否会同小米一样亲自下场,加入造车行列,我们暂时无法直接下定论。从目前看来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可能性很低,一方面其多次表态,明确承诺“不造车”;另一方面,华为如今在深度赋能上行稳致远,其所追求的更像是要成为汽车界的“安卓”或“英特尔”,而非下一个“特斯拉”或“比亚迪”。
但在深度赋能的路径上,华为也不是一路畅通无阻。华为要在各级市场布局,要投入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而盈利一直是汽车行业的一大痛点。余承东曾多次表示对于汽车定价、市场销量和盈利之间矛盾问题。可见,成本控制和销售成果也是华为的关键压力点。
其次,华为与不同车企之间合作深度的差异,也为其带来了资源分配不均和内部竞争的问题。将同样的技术赋能给不同的车型,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不在局限于一款车型,这势必会带来品牌销量的分流。
尽管华为明确将自己定位于“供应商”,但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当中,尤其是智选模式,华为不仅是“供应商”的身份,还充当着品牌营销和协同的角色。这也就意味着在售后问题上,华为也承担着相对应的责任。但其曾在售后问题上的推诿、技术问题处理效率低下,以及售后体系对用户诉求的响应不足,引发了大众对华为的信用危机。
总而言之,伴随机遇而来的是风险和挑战。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明确了自身定位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如何在风雨中稳步前行,是华为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企业所必须的问题。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