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基地计划让农民不只是种地人也是市场合伙人”,人大课题组发布乡村振兴课题研究
长达一米四以上的舟山带鱼,20厘米的香格里拉超级松茸,30年以上的野山参⋯⋯多款稀有珍品农特产亮相京东采销直播间,引发超过20万人次围观,让特色农产品的魅力彻底“出圈”。这是今年京东超市农特产购物节中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五常大米、宿迁霸王蟹、会理突尼斯软籽石榴、福建琯溪蜜柚、武夷山茶叶、陕西猕猴桃等优质农产品也纷纷登陆农特产节,通过百亿补贴和产地直采等举措,以好品质、低价格走进千家万户。
资料显示,本届农特产节是京东超市有史以来覆盖商品数最多、商家最多、补贴力度最大、玩法最多的一次助农盛宴。京东超市投入30亿元补贴,让消费者可以买到“又好又便宜”的农特产,覆盖生鲜、粮油、茶叶等超600个农产品品类,数百万商品、近万商家。与此同时,今年京东农特产节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0%。
今年京东农特产节的火爆并非偶然,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项目组发布的报告讲述了京东十余年来以供应链为基础,用技术与服务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长期坚持。
报告显示,从2014年京东进入农业产业开始,京东助农行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深化进阶:依托自身供应链能力助力更多农产品“走出去”的1.0阶段;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品牌化,成为地标名片的2.0阶段;以及深入产业带帮助更多农户实现增收,进一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3.0阶段。

2025年6月5日,京东正式宣布启动“京东优质农产品基地计划”(以下简称“京东基地计划”),根据计划,今年京东将深入超过一百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百万亩京东农产品基地,致力于为消费者甄选品质优良、价格实惠、正宗保真的农产品,持续推动农产品热销,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项目组对基地计划的运营模式、助农效果及产业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发布《京东助农3.0行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研究显示:
l 京东基地计划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产品质量更优、售价更具竞争力、农户收益更高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供销多方共赢和产业降本增效,形成“产品质优价低+农户高收益”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l 京东助农行动的核心做法是通过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效率与收益,使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合作伙伴都能获得更为可观的实际回报。在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益的基础上,京东在合作过程中还实施了“一降二补”——主动降低自身的供应链收益,同时在配送端承担全口径的人员社会保障成本,并在生产端强调品质控制。
l 2025年京东基地计划总投入预计超40亿元,资金涵盖营销推广费用、人力资源成本、流量扶持计划及各类补贴政策,将全面用于支持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与农户可持续发展。预计到2025年底,京东基地将覆盖超100万农户,并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国建成100个总面积达百万亩的生鲜农产品基地。
l 京东基地合作农户全年总收入预计达1000亿元,户均年收入约10万元,显著高于传统农业模式收入水平;且合作农户平均收入较整体农民平均水平高出20%~30%,凸显该模式在提升农民收入中的显著成效。
l 通过技术赋能、资源对接、市场拓展三大举措,京东基地计划切实提升农户生产效率与收入水平,农户年均增收预计超100亿元,平均每户增收约1万元。农户收入来源更加丰富多样,除农产品收购款项外,还将获得土地承包费用、用工报酬及产业链延伸带来的间接收益等多元化收入。
l 京东通过降低全产业链条上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多个环节的成本,实现整体平均成本降低约10%,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利润空间,推动农业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
l 京东基地计划通过包销溯源、零问题筛选、抽检入仓、实地验场、云仓直达等运作机制,实现拓展农户增收渠道、租值再分配、连接长期用户价值、以供应链重塑产业链、产供销多方共赢等五大核心价值。
京东助农三阶段进阶:以供应链为基石的农业产业赋能之路
报告详细分析拆解了京东对农业的深耕:始终以数智化供应链为核心驱动力,历经十余年沉淀形成三阶段进阶路径,通过技术与服务的深度渗透,推动农业产业从基础流通向高质量生态升级,彰显其 “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独特商业模式。
报告显示,京东助农1.0阶段聚焦渠道覆盖与流通破局,核心是依托供应链搭建农产品上行的基础网络。这一阶段,京东依托其在电商领域深厚的品牌积淀、数亿的年活跃用户群体以及强大的供应链资源,持续深耕生鲜农产品领域。通过深入挖掘电商与生鲜农产品在流量、数据、运力及物流等方面的协同潜力,构建起全场景增长生态,探索出“电商+农业”的创新路径。此举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因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使更多优质农产品得以触达消费者。
进入2.0阶段,京东将供应链向农业生产端深度延伸,开启产业链深耕与品牌化升级进程。这一阶段,京东通过建设智能供应链中心、引入品控技术等方式,推动农产品从非标品向品牌化产品跨越。例如,在特色农产品产区搭建的智能供应链中心,有效降低了农产品损耗率,提升了配送时效;针对地方特色农产品,通过联动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方主体,激活产地生态资源,培育出多个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京东通过技术赋能生产环节,如引入大数据指导种植、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稳定性,更帮助农户规避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
2025年6月,京东启动“优质农产品基地计划”,是京东助农进入3.0阶段的开始,即产供销共赢生态化阶段。京东依托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整合技术、资金、流量等资源,计划在全国建设百万亩农产品基地。通过源头直采+百亿农补+全链路品控的模式,将供应链能力贯穿生产、流通、销售全链路,破解传统农业“生产者贱卖、消费者买贵、中间环节暴利”的痛点,形成产品质优价低、农户高收益、消费增活力的正循环。资料显示,根据规划,2025年京东基地计划总投入超40亿元,覆盖超百万农户,进一步将供应链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五大机制支撑京东基地计划,助力农户全年总收入超千亿元
京东基地计划并非简单的“产地直采”,而是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链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五大核心机制构建可复制的农业产业升级模式,针对性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核心痛点。
报告显示,包销溯源机制是京东破解农产品“保真困境”的关键举措。针对农特产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以次充好、地标假冒等问题,京东优先选择核心产区优质地块,以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与合作企业、农户签订“包销保收益”协议,从源头锁定产品正宗性。
在解决保真问题的基础上,云仓降本机制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促进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传统农产品流通需经过2~3次搬运,每次搬运增加约5%成本,而京东通过“产地云仓”让农产品从生产端直接进入京东仓库,仅需1次搬运,结合全国仓配网络的规模化调度,最终实现产业链成本总体降低约10%。
流通成本降低的同时,京东通过双重品控机制筑牢农产品品质防线,确保“质优价低”中的“质优”承诺落地。在生产关键环节均安排专人实地查验;农产品入库后,执行严于国标的抽检标准,包括禁用农药“零检出”、每年检测土壤重金属指标等。这套体系让京东基地产品的品质合格率保持在99.8%以上,口感、规格等指标优于同价位产品。
为保障合作长期稳定,京东还建立了零问题记录机制,在合作初期即筛选具备规模与信誉的企业,通过合同设置处罚条款的同时,确保合作方获得合理利润,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通过这五大机制的协同运作,京东基地计划正在京东助农兴农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大课题组分析研究认为,京东基地计划为农业产业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价值:
在优化成本与效率方面,京东通过供应链扁平化创新,有效降低了各环节“对齐颗粒度” 的制度性成本,让物流价值得以充分共享。例如,京东自营零售费用率仅为10%,这一数据远低于传统商超水平,而这一显著优势自然传导至农业领域,最终推动产业链整体成本降低,为农业产业的高效运转奠定了基础。
在价值分配层面,京东基地计划对产业链价值进行了重新梳理与分配,将更多收益向生产端的农户与消费端的消费者倾斜。这种调整不仅切实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也为消费者提供了 “质优价低”的农产品,真正实现了“一降二补”的目标:既降低了中间流通成本,又通过收益再分配补贴了农民与消费者,让产业链两端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
与此同时,京东凭借“质优价低”的产品策略,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价值连接,显著提升了客户黏性。2025年第二季度京东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超40%,大商超用户规模已达3亿,其中高复购会员更是贡献了自营店铺72%的GMV。数据表明,京东通过基地计划带动了活跃用户数、用户黏性、GMV等运营指标的多重提升,形成了用户与平台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对于产地生态资源与基础设施等 “沉默价值” 被无序分割的行业难题,京东基地计划也给出了有效的破解方案。通过构建完整的商业闭环,京东让原本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产地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激活了政府此前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效能,让这些资源与设施真正服务于农业产业发展,避免了资源浪费与价值损耗。
此外,京东基地计划还积极培育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农户不仅能获得传统的种植、养殖收益,还能通过合作社参与产业分工,获得财产性收益,同时优质农产品也得以实现 “优价” 销售,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数据表明,京东基地计划正在发挥出显著的社会效益。2025年京东基地计划将覆盖超百万农户,合作农户全年总收入达1000亿元,户均年收入约10万元,较全国农民整体平均水平高出20%~30%。年均增收超100亿元,户均增收约1万元,收入来源涵盖土地承包费、农产品收购款、务工报酬及产业链间接收益。
在成本控制方面,京东通过优化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整个产业链条,实现整体平均成本降低约10%,这包括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的优化,通过减少采购环节和降低搬运次数,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利润空间,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享受到优质农产品,形成农户增收、产业增效、消费增活力的共赢局面。
一地一策赋能农特产业带:五常大米线上份额超50%,会理石榴农收入占比翻番,宿迁霸王蟹产值破84亿
人大课题组对粮油、水产、水果等不同品类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东基地计划在不同农特产品产业带因地制宜,针对各品类痛点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多个领域打造出以供应链赋能农业产业升级的标杆。
在五常大米产业带,京东针对 “假冒泛滥、流通成本高、农户收益低” 三大痛点,通过全链路介入实现破局。京东优先锁定五常核心产区优质地块,以“包销保收益” 模式与当地企业合作,间接管理农户种植流程,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打造全流程溯源能力,确保种植、生产、销售全链路可溯源,彻底解决 “年产100万吨却有1000万吨在售” 的假冒乱象。
在流通环节,京东搭建 “产地云仓”,让大米从生产端直接进入京东仓库,仅需1次搬运,大幅降低仓储与运输成本;在品控上,不仅每年实地查验育苗、收割等关键环节,还对入库大米进行基因检测,确保品种为纯 “稻花香 2 号”。
通过这些举措,京东占据五常大米线上订单份额超50%,零售价比传统渠道低15%~20%,而合作农民则获得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稳定收购价,参与基地计划的农民成为五常农民中收入最高的群体之一。五常红扬合作社等主体规模显著扩大,入社农户从53户增至187户,种植面积从900亩扩展至1.3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米企产能过剩、假冒侵权的行业困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当地出产的软籽石榴糖度高,味道浓郁甜美,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但一直以来面临着流通损耗高、中间环节占利多、果农收益低的问题,京东以冷链物流和驻场直采为核心,重构石榴产业链。京东安排买手驻场直采,从源头锁定优质石榴,同时在会理布局产地冷链仓,石榴采摘后直接进入冷库保鲜,经品控分级后分配至销地前置仓,依托京东冷链物流实现72小时直达消费者,流通损耗率也大幅下降。
此外,京东采用 “一件代发” 模式,减少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中转环节,打破传统流通中中间环节占60% 产值、生产者仅占30%的格局,让会理石榴果农收入占比从30%提升至67%。在终端售价上,借助“百亿农补”,会理软籽石榴每斤售价3.99元,较其他渠道低约11%,既提升果农收益,又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推动会理石榴从区域特产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
在宿迁霸王蟹产业带,京东围绕品牌弱、物流成本高、品质不均的痛点,打造标准化养殖 +物流保鲜+营销赋能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在养殖端,京东团队全程监测蟹塘水质,指导养殖户使用鱼虾、玉米豆等高蛋白饲料,推动蟹塘生态养殖替代传统湖养,同时在投苗、蜕壳等关键期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幼蟹死亡率。在物流端,京东在养殖基地布局低温暂存仓,减少蟹塘到物流环节的损耗,同时与物流部门协商空运专项折扣,将单票运费从50元降至20元以下,实现48小时全国送达。在销售端,京东根据螃蟹规格分渠道供货(大规格蟹供京东自营、小规格蟹供京喜),结合 “百亿农补” 让零售价降低5%~10%,同时通过“大闸蟹开捕节” 等营销活动提升 “霸王蟹” 品牌知名度。
这些举措让宿迁霸王蟹年产量达8.41万吨,产值84.67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养殖户2025年预计增收30%,品牌成功跻身全国大闸蟹TOP3,彻底摆脱 “有品质无品牌” 的困境,让 “中国螃蟹之乡” 的美誉重新焕发生机。
报告分析认为,从1.0阶段的拓展渠道覆盖解决农产品“走出去”问题,到2.0阶段的产业链深耕推动“品牌化升级”,再到3.0阶段的基地计划构建“产供销共赢生态”,京东十余年的助农历程,本质是数智供应链+重资产投入+社会责任三者深度融合的实践。这一实践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表层问题,更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的改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京东不赚快钱、深耕产业的商业价值观,既彰显了新型实体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印证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生的长期主义逻辑,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