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网红影视飓风一款T恤狂卖20万件,罗永浩坐不住了
想要来钱快,还得是直播带货。
罗永浩对话潘天鸿
在网红经济与内容创业交织的当下,流量话题从不缺热度。
近日,罗永浩的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推出了最新一期节目,特别邀请了影视飓风创始人潘天鸿(Tim)作为嘉宾,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谈。

图源:罗永浩的微博
作为全网坐拥数千万粉丝的内容创作者,Tim的家庭背景始终是网友好奇的话题。
在这场对话中,Tim首次向外界公开了自己的家庭背景。他坦言,自己成长于一个相对标准的工薪阶层家庭,爷爷奶奶辈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底色十分朴实。
不过谈及父亲时,他的语气中难掩敬佩:“我爹属于天才级别的,他自己是从农村里面靠努力一步步走出来,当年不仅直接考进了浙江大学,还曾拿下托福满分的好成绩。”

图源:B站
事实上,Tim的父亲正是圆通速递总裁潘水苗,母亲则是学医出身,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优质的成长资源与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Tim此前曾在视频中提及过父亲的身份,当时还特意强调父亲只是职业经理人,并非圆通的老板。
-800.pn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watermark,image_d2F0ZXJtYXJrLnBuZz94LW9zcy1wcm9jZXNzPWltYWdlL3Jlc2l6ZSxQXzEy,g_south,t_55,x_1,y_20)
图源:B站
此次对话中,他更是直接回应了网友的争议:“有人说‘没有你爸,你可能在送外卖’,这话糙理不糙。我没必要否认‘没有爸妈的帮助我也能成功’这种说法,因为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的人格就是这个家庭塑造的,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一切讨论都不成立。”
这份坦诚,让不少观众看到了他褪去流量光环后的真实一面。
除了家庭故事,Tim还在访谈中回应了观众好奇的“影视飓风”名称由来。他笑着回忆:“这名字其实是高中时想出来的,当时就想找个和‘影视’搭配起来有冲击力、听起来够酷的词,一开始琢磨过影视龙卷风、影视暴风,甚至还想过狂暴影视,最后对比下来,还是‘影视飓风’最合心意。”
与此同时,他也解释了公司主体“星奥传媒”的命名灵感——既源于“星辰大海”所承载的远大愿景,也暗含对“奥斯卡”这一行业标杆的向往,背后是团队对内容创作的高追求。
聊完过往故事,两人的话题自然转向影视飓风的现状。目前团队在各平台去重后的粉丝总数,已稳定在3000万至4000万之间——这一规模直观印证了其内容在用户中的受欢迎程度。而在众多平台中,B站既是影视飓风的起点,也是如今团队最核心的“主战场”。

图源:影视飓风B站截图
谈及未来规划,Tim更是立下了明确且充满野心的目标。他表示,团队希望在5年内实现内容累计触达10亿人观看的目标,而目前这一数据尚不到2亿,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更具体的是,到2028年,他们希望至少能拿到“奥斯卡短片奖”——尽管他也承认这个目标存在一定难度,但随即补充道:“不过只要全力以赴,或许就能实现。”这份自信与决心,也让外界对影视飓风的后续发展多了一份期待。
令人玩味的是,影视飓风Tim曾在B站UP主LKs的“十年之约”系列播客首期节目中意外披露——影视飓风当前最赚钱的业务并非大众熟知的视频制作或内容创作,而是电商板块。
-800.jp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watermark,image_d2F0ZXJtYXJrLnBuZz94LW9zcy1wcm9jZXNzPWltYWdlL3Jlc2l6ZSxQXzEy,g_south,t_55,x_1,y_20)
图源:微博
Tim表示,电商业务的规模化效应非常明显,仅一款T恤单品今年就已卖出20万件。而此前最赚钱的业务是TVC广告,如今营收占比已经降到了10%左右。
其实,影视飓风的转型并非个例。如今不少头部内容团队都在调整运营思路:不再局限于“靠内容赚收益”,而是转向“打造自有产品实现商业突破”。这种从内容输出到产品变现的跨越,或许正成为行业新的探索方向。
勇闯直播电商,殊途同归
无论是罗永浩还是Tim,两人的创业故事都没绕开时代发展带来的好处——Tim甚至在对话中直言:“我们都是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人。”
确实,他们的命运轨迹,都与抓住时代风口紧密相连,却又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图源:微博
先看罗永浩,他的职业生涯起点看似普通,实则早已埋下破圈的伏笔。
早年做英语教师时,他没走照本宣科的老路,反而把段子融入知识点,课堂生动到让学生舍不得走神。学生整理的 “老罗语录” 在网上疯传,让他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就靠个性化教学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老师”。
这段讲台经历,实实在在锻炼了他的表达力和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他知道怎么把复杂的东西讲得让人愿意听,也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样的真诚感。这些能力,后来都成了他创业路上的隐形资本。
再往后,智能手机开始走进大众生活,罗永浩一眼盯上了这个风口。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手机制造领域,创立了锤子科技。

图源:微博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罗永浩盯上了这个风口,毅然创立锤子科技。当时手机市场尚未饱和,他喊出“工匠精神”的口号,想做一款“又好看又好用”的手机:既要硬件能打,又要在系统交互上做出新意。
那段时间,罗永浩确实成了科技圈的“话题人物”,很多人因为他的理想主义,对锤子手机充满期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研发要烧钱、市场竞争加剧、供应链问题频发,锤子科技最终没能撑下去。
2019年,“罗永浩负债6亿”的消息冲上热搜,他写了篇《一个“老赖”CEO的自白》,没有回避问题,反而坦诚地说了自己的困境和还债的决心。

图源:微博
就在大家以为他会沉寂时,直播电商的风口来了——为了还债,罗永浩跨界站到直播镜头前,凭着“说话实在、对产品摸得透”的特点,很快成了直播界的顶流。

图源:微博
从英语老师到手机创业者,再到直播带货主播,罗永浩的每一次转型都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总能在时代变向时,及时抓住新的机会。
再看潘天鸿(Tim),他的创业故事,是从一份热爱开始的。
最开始,他搞的影视飓风就是个小团队,专门做视频。初衷也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影视内容。那时候他们拍短片、做教程,虽然规模不大,但凭着对画面和内容的极致追求,慢慢积累了一批粉丝。
可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电商越来越火,Tim很快就察觉到:光做内容不够,得把内容和卖货结合起来。
于是,他带着团队开始拓展业务——从帮品牌拍宣传视频,到尝试直播带货,再到推出自己的周边产品,一步步把影视飓风从一个小内容团队,做成了能兼顾内容质量和商业价值的传媒公司。
尽管都抓住了时代风口,但罗永浩与Tim的创业逻辑截然不同。
罗永浩身上总带着股理想主义,不管做什么,都盯着“产品要做到最好”“用户用着要舒服”——做手机时,他会为了一个系统功能的细节反复打磨。
而Tim更偏向“务实派”,Tim更看重“怎么把事落地”“怎么把市场做大”,尤其会琢磨怎么把内容和电商捏到一起,搞出新鲜的商业模式。
但不管是理想主义还是务实主义,创业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真正能走得远的人,要么像罗永浩那样,有屡败屡战的韧性,哪怕摔了大跟头,也能快速调整心态、抓住下一个机会;要么像Tim那样,有顺势而为的灵活,能在坚持初心的同时,及时调整方向、拓展边界。
说到底,这个时代从不缺风口,但缺的是能看懂风口,又能扛住风浪的人。
如果只是想着“蹭风口”,却没有扎实的能力、清晰的思路,就算一时能借风起飞,也早晚会在风停的时候摔下来。
而那些真正赶上时代风口并且站稳脚跟的人,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对时代的洞察、对自我的突破,以及在困境里不放弃的坚持。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