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口碑大反转,掉粉几十万
遥想公瑾当年。
一、“雷神”跌落神坛?
互联网的“神坛”上,风向变了。
就在几个月前,雷军还是那个泼天流量的中心,是“爽文男主”,是“雷神”,是凭借一场发布会就让全网心潮澎湃的“最后一次创业者”。
而如今,神话的滤镜似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
一组冰冷的数据正在显示:近期,雷军的社交媒体账号(主要在抖音平台)粉丝量断崖式下滑,掉粉超过40万。

更令人纳闷的是,那个曾经高频更新、亲切互动的雷军,在抖音上已经断更超过十天。这对于一个顶级网红企业家而言,极不寻常。
而在另一边的微博,雷军的账号却一切如常。日常健身分享、品牌宣传、评论转发,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点开评论区,依旧是“支持雷总”、“小米加油”的和谐景象,与抖音平台不时涌现的质疑声浪形成了微妙的“温差”。
一边是“烈火烹油”的微博主阵地,一边是“冰封无言”的抖音流量池。
雷军,到底怎么了?那35万背身离去的粉丝,又到底在想什么?
二、冰山之下,雷军口碑反转
雷军口碑的变化并非无迹可寻。在今年最新的年度演讲后,市场反应冷淡,小米股价一度跌超8%,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
有网友锐评,“雷军的演讲没有魔力了,就连他的说辞我都快会背了”。显然,公众的态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我们深挖这场“口碑反转”的震源,会发现至少有三股力量在同时作用:

图源:抖音
动因一:粉丝从“期待”到“安全焦虑”的心理落差
我们必须承认,小米SU7的发布会,是雷军个人IP的“封神之战”。
在那场发布会上,雷军不是在卖一台车,而是在兜售一个“梦想”——一个普通人也能拥有的、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的“梦想座驾”。
雷军用他数十年积累的“厚道”、“工程师”的个人信誉,为这台车做了最强的背书。
普通人,尤其是米粉,也给予了足够认可的信任平移——将对雷军个人的信任,以及对小米技术力的信任全部转移到小米汽车上。
然而,汽车,终究是一个承载生命的严肃工业品。
当最近“成都车祸”事件、以及后续围绕“车门是否锁死”的舆论风暴出现时,公众的神经被狠狠刺痛了。
紧接着,以前部分车主反馈的各种交付问题、品控瑕疵,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尽管很多事件尚未有最终的权威定论,但在公众认知中,“安全”是汽车工业的绝对底线,是那个“1”,其他所有性能、智能、设计都是后面的“0”。
当这个“1”开始受到质疑,哪怕只是“疑云”,之前建立的“极致期待”就很容易坍塌,转变为“安全焦虑”。
对于那些因为“雷军”二字而盲订的粉丝来说,这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他们当初有多信任,现在的疑虑就有多深。这35万粉丝的流失,更像是一种“用脚投票”,是高期待落空后的一种情绪回调。

图源:抖音
动因二:从“亲民共鸣”到“营销矩阵”的审美疲劳
今年上半年,雷军的人设是完美的“爽文男主”:一个功成名就的亿万富翁,却依然保持着工程师的真诚、邻家大哥的亲切,甚至愿意在发布会上鞠躬致谢。
这种“反差感”和“真诚感”,是俘获全网的利器。
但流量的密码一旦被破解,就容易被“滥用”。小米SU7的巨大成功,让小米高管层似乎找到了“标准答案”:全员网红化,矩阵式营销。
我们看到,从卢伟冰到曾经的王腾,小米的高管们纷纷冲上短视频一线,试图复制雷军的亲民与激情。
问题在于,“真诚”一旦可以被“批量复制”,就容易失去其稀缺性,甚至显得“刻意”。
当“对标XXX”从一句发布会的金句变成日常营销的“标配”;当整个高管团队都在用相似的口吻、相似的梗与网友互动时,受众的新鲜感在被迅速消耗。
互联网的记忆很短,但审美疲劳来得很快。
公众开始从共鸣转向审视。他们开始质疑:这种“全员上阵”的高调,究竟是为了更好地沟通,还是为了持续地“收割”流量?
最终演变成了一部分粉丝脱粉的关键所在。


图源:抖音
动因三:从“发烧友”到“中层精英”的身份认同变迁
这是最微妙,也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一部分老用户的情感疏离。
我们必须回溯“米粉”这个群体的精神内核。
他们是十多年前,因为1999元的“发烧”手机而聚集起来的年轻人。他们认同小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的价值观。
他们视雷军为“自己人”,是一个穿着白衬衫、敲着代码、为用户着想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基于“我们是同一类人”的精神共鸣。
然而,小米SU7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共鸣。
雷军变了。他不再是那个“1999交个朋友”的雷军,他是那个告诉你“50万以内没有对手”、“对标保时捷”的雷军。
这是一种身份的重新定位。小米汽车,是雷军和小米向“高端化”发起的最强冲锋。这本身没有错,企业需要利润,品牌需要升级。
但对于那些追随了他十年的“老米粉”而言,这近乎一种“背叛”。
他们发现,自己曾经的精神领袖,已经不再为他们(追求性价比的普通人)造“玩具”了,他开始为“中产阶级”服务。
而当这台“中产座驾”出现安全疑虑时,那种被“背叛”和“抛弃”的感觉就达到了顶峰。
四、小米的世界100强雄心与现实
就在雷军个人IP遭遇“寒流”的同时,小米集团的“发动机”却在高速运转。
近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接受专访时,抛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目标:“小米未来五年有机会进入世界100强。”
卢伟冰给出的底气是小米的“高端化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的闭环,更是对芯片、AI等硬核科技的持续投入。
他补充说,未来5年,芯片会在小米整个业务里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在第100位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的营收约6336亿元人民币;而小米集团2024年总营收约3659亿元人民币,排名第297位。
这意味着,小米要在五年内实现近乎翻倍的增长,才能跻身前100。
一边是企业高管的万丈豪情;另一边,是创始人IP口碑受挫。
这种强烈的冲突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被讨论了无数次,却从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企业家,到底该不该做“网红”?
在流量就是一切的今天,CEO亲自下场“卷”流量,早已不是新鲜事。马斯克就是全球的顶流,他的每一条推文都能轻松搅动市场风云。
雷军,无疑是马斯克在中国最成功的“学徒”。
根据行业分析,消费者对企业家代言的信任度(68%)是明星代言(32%)的2.1倍。特别是在科技产品消费决策时,创始人专业背书的影响力系数(0.82)是明星代言的2.3倍。
可见,企业家网红化确实有其商业价值。
然而,个人IP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当产品失去说服力时,企业家IP也会随之崩塌。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家个人IP与品牌的捆绑是双刃剑,不仅企业家的言行举止影响企业,而且企业自身的负面事件也对企业家造成一定的影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企业家IP的悖论在于人设的束缚。
契诃夫写过《装在套子里的人》,今天的企业家IP,和别里科夫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这个“套子”换成了公众的期待、流量的挟持、算法的预判。人设也并不是企业家自己的选择,而是被动接受的“公众期待”。
2025年,似乎正是企业家IP退潮的一年。
一些被视为企业家IP的标杆们渐渐销声匿迹:于东来退网、雷军沉默、俞敏洪哑火、周鸿祎被喷、董宇辉谨言、董明珠坦言“今后要少说话”。
曾经说过“看不起直播带货的企业家”的钟睒睒,如今看来似乎有其先见之明。
有业内人士曾评价:“雷军现在人设拔得有点太高了,整得有点高处不胜寒,我觉得挺危险。”如今,这番评价正在应验。
当直播间的补光灯熄灭后,留在消费者记忆里的,应该是流水线上精雕细琢的匠心,而不是镁光灯下转瞬即逝的幻影。
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我们乐见企业家放下身段与市场对话的创新勇气,更期待他们不忘“造钟而非报时”的实业家精神。
2、电商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